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
“随遇而安”原作“随寓而安”。在六祖慧能的时代,禅宗传道重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记载诸祖法语的灯录大量刊行,参究公案的风气愈来愈盛,禅风由此转变,不立文字的参禅法变成不离文字,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禅”。惠洪为北宋“文字禅”的主导者,他反对把禅与语言文字割裂开来,主张“借言以显无言”,即通过语言文字和研究禅宗经典而习禅、教禅。《石门文字禅》辑录的便是他的诗、偈、书、序等,其中〈舫斋记〉所记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华的人,于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宁县地)任官职时,在官舍东边建造了数间相连书房,由两侧看来仿佛是在船中,故名曰“舫斋”。有个客人参观后说:“说你是个隐居之士,但却又讲究忠义,有功名之图;说不是呢,却又放情于山水,优游于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听了笑着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这样的礼法看成浩渺烟波,把安身之处当成承载我的舟船。从前冯夷得道而能悠游大川,渔夫语毕便顺着芦苇离开,我想也是如此罢了!”德孚话中用了《庄子》中的两个典故,冯夷和渔夫都是得道高人,由于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本体,所以能安于所处的境遇,无入而不自得。德孚以此喻己,说明自己的行为并无矛盾,反而是反朴归真,以本真去应和环境的变化,再顺势表现在行为上,所以无法以一般“隐”与“不隐”的形式来作判断。也正因为他了解顺道而行的哲学,所以才能“随所寓而安之为舟舫”,即使在充满人为虚文的世界里,亦悠游无所累。后来“随遇而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后亦用来比喻安于现状,不思长进。出现“随遇而安”的书证如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
处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
保重弱躯,开扩心地,随遇而安,足慰悬悬矣。——清· 尹会一《健余尺牍·示嘉铨》
能安于所处的环境。《三侠五义.第六七回》:“出家人随遇而安,并无庵观寺院,随方居住。”《七侠五义.第七七回》:“你我读书人,接物待人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也作“随寓而安”。
随遇而安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
指能安于所处的环境。语本《石门文字禅.卷二二.舫斋记》。后亦用“随遇而安”比喻安于现状,不思长进。
“安之若素”
随,不能写作“遂”。
见“安之若素”(11页)。
俯:低头。
烟波:云烟弥漫的水面。形容浩渺飘忽的样子。
寓:住处、居住的地方。
舟舫:船。舫,音ㄈㄤˇ,船的通称。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庄子.大宗师》
渔父语已缘苇而去:《庄子.渔父》之典。此篇描述孔子遇一渔父,渔父斥责孔子失了本真,事事违逆自然之道,陷溺于人为虚文而不自知。言毕便撑船循着芦苇离去,孔子知其为得道高人,于是恭敬地待他离开后才敢上车。已,停止。缘,沿、循。
窃慕:私下慕想、向往。
愕然:惊奇的样子。
长沙:城市名。今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台地,为该省的省会。手工业发达,以湘绣和鸭绒被、瓷器闻名于世。
“随遇而安”及“安之若素”都有安然处之的意思。
“随遇而安”侧重于对所处的环境;“安之若素”侧重于对所发生的事件。
随遇而安 | 安之若素 | 例句 |
---|---|---|
○ | ㄨ | 在外旅行时,对食宿不必太讲究,∼即可。 |
ㄨ | ○ | 他对上司动辄大发雷霆的坏脾气,早已∼,不感惊讶。 |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
宋.朱熹〈答何叔京书〉其一九:“『安土』者,随所遇而安也。”
《三侠五义》第一三回:“真是行侠作义之人,到处随遇而安。”
《三侠五义》第七七回:“你我读书人,待人接物,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
清.张伯行《广近思录.卷七.出处》:“许鲁斋曰:『人处富贵贫贱,如天之春夏秋冬。……随遇而安,便是乐天知命也。”
随寓而安
suí yù ér ān
犹“随遇而安”。见“随遇而安”条。《石门文字禅.卷二二.舫斋记》:“但吾以忠信孝友为烟波,随所寓而安之为舟舫。”(源)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大学.经上》:“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明.沈鲸《双珠记》第九出:“孤踪泛泛水中凫,料能随寓而安矣。”
随寓随安
suí yù suí ān
犹“随遇而安”。见“随遇而安”条。宋.魏了翁〈浪淘沙.老眼静中看〉词:“世念久阑珊,随寓随安,人情犹望衮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