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这个成语出自晋朝陶潜所写的〈桃花源记〉。故事叙述在东晋太元年间,武陵县有个渔夫,有一天沿着溪水划船捕渔,不知道划了多久,忽然到了一个开满桃花、景色非常优美的地方。渔夫心里觉得十分惊讶,于是便继续向前划。到了溪水尽头,他看到一座山,山下有个小小的洞口,洞口中好像透出一点点光亮,于是渔夫走下船,向那个洞口走去。山洞起初非常狭窄,只能容许一人通过。没多久,他出了洞口,眼界顿时开阔明亮起来,出现了一座村子。村里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的表情看起来都很快乐的样子。村里的人看到渔夫也吓了一跳,因为渔夫的穿着和他们大不相同。于是,许多人围拢过来,问渔夫从那里来,并热情地邀请渔夫到他们的家中作客。在谈话中,渔夫才知道原来他们并不晓得现在已经是晋朝了,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迁居来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了。渔夫在桃花源住了几天,想要回自己的家乡。村里的人叮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事情,渔夫承诺后,依着来时的路出去,并且刻意记住到桃花源的路,然后,他在溪边找到自己的船,划回自己的家乡。一回到武陵县,渔夫立刻到官衙告诉太守他所经历的事情,太守也立刻派人跟随渔夫去找桃花源,但是,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踪迹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世外桃源”,用来比喻风景优美而人迹罕至的地方。亦用于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世界。
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称避世隐居的地方。参见“桃源”条。《痛史.第一○回》:“左右没事,就叫她们做些女红,我这山中便是个世外桃源了。”
比喻风景优美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如:“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真是个世外桃源 。”
德语 Arkadien (S), Paradies (S, Rel), Schlaraffenland (S), Utopia (S), Xanadu (S)
法语 paradis aux fleurs de pêchers, retraite utopique, asile tranquille en des temps troublés, oasis de paix
世外 : 1.尘世之外;世俗之外。
桃源 : 1."桃花源"的省称。2.指桃源洞。3.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泠水峪,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桃源,为都人游集之地。
与世隔绝,开满桃花的安乐土。典出晋.陶潜〈桃花源记〉。后用“世外桃源”比喻风景优美而人迹罕至的地方。亦用于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世界。
“豁然开朗”
源,不能写作“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武陵:晋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县境。
缘:沿、循。
夹岸:水流的两岸。
落英:落花。
髣髴:似乎、好像。
才通人: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开阔明亮。豁,开朗、宽敞。见“豁然开朗”。
平旷:平坦空旷。
俨然:整齐的样子。俨,音ㄧㄢˇ。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通达无阻。阡,音ㄑㄧㄢ。
鸡犬相闻: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比喻住家相近。
外人:外来的人。
黄发:人老后头发由白而黄,是高寿的象征,亦用以指老年人。
垂髫:古时童子不束发,故称童子为“垂髫”。髫,音ㄊㄧㄠˊ。
要:音ㄧㄠ,邀请。
作食:烹煮食物。
绝境:和世人隔绝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之后的魏朝和晋朝了。
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都说出来。
延:招揽、邀请。
便扶向路:就沿着前来的路。扶,循、沿。向路,前来的路。
志:记录、记载。
规往:计划前往。
寻:不久、随即。
问津:探询、洽问。津,渡口。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出:“且喜已到松风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不免下马登楼,趁早料理起来。”
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九.倩云》:“生每至一处,必抚掌叫绝。生因此渐稔山中蹊径,几疑为世外桃源。”
《痛史》第一○回:“田畔又有百余间房子,居然像个村落,里面有纺织之声。……金奎道:『……我这山中便是个世外桃源了。』”
武陵世外
wǔ líng shì wài
犹“世外桃源”。见“世外桃源”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所居在邑之支塘,编竹为屋,环以疏篱,流水桃花,如武陵世外,兴至一弹再鼓,余韵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