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指心。心绪纷乱。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我的方寸已乱,断无道理可计议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辅佐刘备有功,曹操一心想网罗他,就把他的母亲骗来,要她写信召徐庶回来。徐庶接到信后,知道这是曹操要挟他,无奈地对刘备说他方寸已乱不能兴汉除暴了,只有回去救母,然后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方寸已乱”原作“方寸须霺”。“方寸”指心,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形骸”是指身体,“方寸”就是指心。“方寸已乱”就是指心绪受到影响,非常烦乱,出自《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三国时,蜀国大将徐庶很有才干,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魏国的曹操也很赏识他,想将他延揽过来为自己做事,便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他的母亲。孝顺的徐庶听说母亲落入敌人的手中,心情很乱,便对刘备说:“我本想助你完成大业,但今天母亲被俘,我方寸须霺,无法对你有所帮助,请就此别去。”于是离开了刘备,归附曹操。“方寸须霺”就是指心情很烦乱,手足无措。后来“方寸已乱”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绪烦乱。出现“方寸已乱”的书证如宋.洪迈《夷坚支志庚.卷八.王上舍》:“吾方寸已乱,何暇迁延!”
方寸:指心。谓心情不好,思绪很乱
我的方寸已乱,断无道理可计议了。——《儿女英雄传》
心绪很乱。《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眼红耳热,胸前像十来个棰头撞击,方寸已乱。”《野叟曝言.第四一回》:“我岂不知,只是方寸已乱,不繇妹子做主哩。”也作“方寸乱矣”。近心慌意乱反当机立断
方寸 : ①一寸见方:~之木。②平方寸。③〈书〉指人的内心;心绪:~已乱。
方寸已乱:成语
方寸已乱:龙影云演唱的歌曲
方寸已乱,成语,汉语拼音fāng cùn yǐ luàn。指心绪已被扰乱,行动慌乱。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方寸,指心。“方寸已乱”形容心绪烦乱。语本《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已,不能写作“己”或“巳”。
先主:指刘备(西元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西元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亮: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谥号忠武。
徐庶:字元直,三国蜀颍川人,生卒年不详。少好任侠击剑,中州兵起,乃客荆州,与诸葛亮相善。刘备屯兵新野,往见之,为备所重。后其母为曹操所获,遂辞备归操。及魏初,官至御史中丞。
曹公:曹操(西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人。有雄才,多权诈,能文学。起兵击黄巾,讨董卓,渐次剪削诸雄,自为丞相,拜大将军,爵魏公,旋进爵魏王,加九锡。后卒于洛阳,子丕篡汉。追谥武帝,庙号太祖。
图:谋取、谋求。
王霸之业:指登基为帝,统治天下。
方寸之地:指心。
宋.洪迈《夷坚支志庚.卷八.王上舍》:“吾方寸已乱,何暇迁延!”
《聊斋志异.卷三.庚娘》:“生挥涕惊出,女子已至,殊非庚娘,乃王十八妇也。向金大哭,请勿相弃。金曰:『我方寸已乱,何暇谋人?』”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我岂不知,只是方寸已乱,不繇妹子做主哩!”
《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方寸须霺
fāng cùn xū wéi
即“方寸已乱”。见“方寸已乱”条。《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今已失老母,方寸须霺,无益于事,请从此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