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过着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定正常。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见如今四海无虞,八方黎庶皆丰富,乐业安居。”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安居乐业”
清·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俾家喻户晓,益厉急公亲上之心,共享乐业安居之福。”
此处所列为“安居乐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自古以来,人民都有“安居乐业”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雏形便有过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描述之理想情境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够,住得安稳,工作愉快。虽然与邻国距离相近,但因为大家都能自给自足,故人民之间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来。这样的概念也呈现于汉代史书《汉书》,在论述经济思想的〈货殖传序〉中陈述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自的技能,其后代子孙也在适切的环境中,轻松学得先人所传授的一切,大家都过着安定和乐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这段话,后来“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生活安定和乐,而且喜好自己的职业。
乐于所业,安于所居。谓生活愉快安定。
人民生活安定,且乐于其所从事的工作。《西游记.第二八回》:“前栽榆柳,后种松柟,桃李枣梅,无所不备,逍遥自在,乐业安居不题。”也作“安居乐业”。
乐业 : 1.谓愉快地从事本业。
安居 : 古印度婆罗门在雨期禁足的习惯。后为佛教沿用,在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约5月至8月)里,禁止僧尼外出,说外出易伤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安居期”。在中国,安居期在夏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义参“安居乐业”。见“安居乐业”条。
此处所列为“安居乐业”之典源,提供参考。
不肃而成:不必严肃地教导便使之有所成就。
甘:动词,津津有味地吃着。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见如今四海无虞,八方黎庶皆丰富,乐业安居。”
《西游记》第二八回:“前栽榆柳,后种松柟,桃李枣梅,无所不备,逍遥自在,乐业安居不题。”
安居乐业
ān jū lè 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