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
(1)上个月他因旷课,考试没有及格,你不帮他补课,还约他跳舞,这不是抱薪救火吗?(2)他们俩吵架,你不劝,反而也加进去,你简直是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魏国曾经多次受到秦国的进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国打败魏、赵、韩三国联军,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这种抱薪救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听苏代“联六国抗秦”的建议,终于被秦所灭。
据《战国策.魏策三》记载:战国时期,七雄各自称霸一方。后秦孝公因重用商鞅,变法图治,国势转为强大。秦王一直想将其他六国并吞,统一天下,所以不断地向各国出兵征伐。魏国在华阳之战被秦军打败,魏国派段干子为代表,打算割地与秦国讲和。但是孙臣认为不妥,对魏王说:“那些臣子怂恿您割地给秦国,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讨好秦国,不要入侵魏国。但这个作法对贪婪的秦国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讨好秦国,就有如抱着木柴去救火,木柴没烧光前,火是不会熄灭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却无限,总有一天魏国的土地会被秦国并吞的。”魏王虽然觉得孙臣说的很有道理,但还是担心秦国不悦,仍旧割地讨好秦国,最后终于还是被秦国并吞了。后来“抱薪救火”从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势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以致虽有心消弭祸害,却反使祸害扩大。《淮南子.说山》:“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而救火。”《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也作“抱薪救焚”、“负薪救火”。近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法语 (expr. idiom.) éteindre un feu avec du bois sec, s'y prendre mal et ne faire qu'empirer la situation
救火 : 在失火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护工作:~车ㄧ消防队员正在~。
抱薪救火,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代与魏安釐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抱着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既无法达成目的,反而情势更为恶劣。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语出《战国策.魏策三》。
△“泼油救火”
薪,不能写作“新”。
典故或见于《淮南子.主术》。
固:原来、一向。
秦:战国时秦国。战国七雄之一。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后于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图强。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源)
《文子.精诚》:“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救火也。”
《宋史.卷四五.李宗勉列传》:“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抱薪救焚
bào xīn jiù fén
犹“抱薪救火”。见“抱薪救火”条。汉.献帝〈令州郡罢兵诏〉:“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负薪救火
fù xīn jiù huǒ
犹“抱薪救火”。见“抱薪救火”条。《韩非子.有度》:“(其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