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将军梁商看中霍的才识就亲自向皇帝汇报救了宋光。
据《后汉书.卷四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霍谞》载,东汉霍谞,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气,年纪小小就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十五岁那年,有人诬告他的舅舅宋光,说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于是被捕入狱,在牢中遭到审问拷打。霍谞写了一篇奏记为他申辩,其中有一段说到:“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品格也没有什么缺失。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饥渴的人,吃有毒的附子来止饥,喝毒酒来止渴,食物还没进到肚子里人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这样做啊!”大将军梁商看了以后便上书为宋光脱罪,霍谞也因此而显露名声。后来“饮鸩止渴”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只求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将来更大的祸患。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咀漏脯以充肌,酣鸩酒以止渴。”。喝鸩毒之酒以解渴,比喻只图眼前,不顾后患
比喻只求解救眼前困难,而不顾将来的大祸患。参见“止渴饮鸩”条。如:“吸食毒品来解瘾,无异是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近挖肉补疮,剜肉补疮
饮鸩 : 1.亦作"饮鴆"。2.喝用鸩鸟羽毛泡制的毒酒。3.泛指服用毒品。
止渴 : 1.解渴。
“饮鸩止渴”之“鸩”,典源作“酖”。“酖”通“鸩”。鸩,以鸩鸟羽毛浸制而成的毒酒。“饮鸩止渴”指饮毒酒以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将来更大的祸患。语本《后汉书.卷四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霍谞》。
鸩,不能写作“鸠”。
“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都指只顾眼前需要。但“杀鸡取卵”偏重损害了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偏重指办法有害;后果严重。
光:宋光,东汉时人,生卒年不详。霍谞之舅。
衣冠子孙:官宦之家的后代。
径路平易:仕途平稳顺利。
征辟:朝廷征聘有才学的人为官。辟,音ㄅㄧˋ。
瑕秽纤介之累:细微的过失与缺点。瑕,音ㄒㄧㄚˊ。
疗饥于附子:吃附子来止住饥饿。附子,植物名,可入药,但若未经炮制直接使用,会造成心脏麻痹、呼吸急促,甚至死亡。
止渴于酖毒:喝毒酒来解除口渴。酖毒,指一种用鸩鸟羽毛浸制成的毒酒。酖,音ㄓㄣˋ,通“鸩”。
《旧五代史.卷七五.晋书.高祖本纪一》:“史臣曰:『……(晋祖)图事之初,召戎为援,……亦犹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
引鸩止渴
yǐn zhèn zhǐ kě
犹“饮鸩止渴”。见“饮鸩止渴”条。宋.唐庚《文录》:“引鸩爵以止渴,渴止而身亡。”
止渴饮鸩
zhǐ kě yǐn zhèn
犹“饮鸩止渴”。见“饮鸩止渴”条。《扫迷帚》第二四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竟是自害自的勾当。”
酣鸩止渴
hān zhèn zhǐ kě
犹“饮鸩止渴”。见“饮鸩止渴”条。《抱朴子.外篇.嘉遯》:“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也。”
饮鸩救渴
yǐn zhèn jiù kě
即“饮鸩止渴”。见“饮鸩止渴”条。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见黄雀而忘深井,食钩吻以疗饥,饮鸩毒以救渴,智者所不为,仁者所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