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玉的光泽;见:显露。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客观的评价
瑕瑜相互见,历史有渊源。(徐特立《徐乾三十初度》诗)
玉在世界各地都被视为是一种宝石,广泛受到人们喜爱。汉代时,《说文解字》这部字典就为“玉”作出解释,称它为“石之美”。玉、石原本是自然界里存在的一种矿物,然随着结晶状态以及地形环境原因,玉的质地、色彩、光泽各有差异不同,又随着结晶状态以及生成环境的不同,玉的质地、色彩、光泽也就各有差异,从艺术审美角度切入,自然会有优劣等级之分。对东方社会而言,玉深具文化意涵,伴随人的一生,不管是生死抑或祭祀,经常都可看到它的存在。祭祀时使用玉器,古代文献也多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提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至于《诗经.大雅.卷阿》则是以“如珪如璋”比喻王之贤臣。另《诗经.小雅.斯干》提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玄的〈笺〉解释说:“玩以璋者,欲其比德焉。”更直接将玉与人的品德连结在一起。《礼记.聘义》记载了一段子贡与夫子的对答,子贡问说:“君子把玉看得很宝贵而鄙视像玉的美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少而美石多吗?”孔子回说:“不是因为美石多才鄙视它,也不是因为玉少才珍视它,那是因为从前君子常用玉来比喻美德,玉的外表温润而有光泽,象征『仁』;玉的质地致密且坚实,象征『智』;玉的棱角方正而不伤物,象征『义』;玉悬挂时下垂,象征礼尚谦卑;敲击玉器时,声音清澈悠长,最后则戛然而止,象征『乐』;玉的斑点遮蔽不住玉的光泽,玉的光泽也遮掩不住玉的斑点,象征『忠』;玉的光泽外显,不会有所隐藏,象征『信』。”后来原文中的“瑕不揜瑜,瑜不揜瑕”被节缩,“瑕瑜互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缺点与优点同时并存。
比喻优缺点并存
升庵论文,瑕瑜互见。——清· 平步青《升庵文选》
语本《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比喻缺点与优点自然并存。《明史.卷一六○.王彰等传.赞曰》:“综其生平,瑕瑜互见。”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严廷中扬州好》:“天分甚高,下笔有镌镵造物之致,而瑕瑜互见。”
瑕瑜 : 玉的疵点和光彩。比喻短处和长处、缺点和优点、过失与成绩:瑕瑜互见。
互见 : ①(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说明补充。②(两者)都有;同时存在:瑕瑜~。
见,同“现”,显现。“瑕瑜互见”指玉上的斑点与光泽同时出现。语本《礼记.聘义》。后亦用“瑕瑜互见”比喻缺点与优点同时并存。
瑕,不能写作“暇”。
见“瑕不掩瑜”(1038页)。
缜密以栗:致密坚实。缜,音ㄓㄣˇ。栗,坚实。
廉而不刿:有棱角但不伤物。廉,棱角。刿,音ㄍㄨㄟˋ,割伤。
队:音ㄓㄨㄟˋ,同“坠”,下坠。
诎:音ㄑㄩ,绝止的样子。
瑕不揜瑜,瑜不揜瑕:玉的斑点遮蔽不住玉的光泽,玉的光泽也遮掩不住玉的斑点。揜,音ㄧㄢˇ,通“掩”。
孚尹旁达:玉的光泽外显,不会有所隐藏。孚尹,玉色光泽。
《明史.卷一六○.列传.李裕》:“赞曰:『王彰等或以性行未纯,为时訾议。综其生平,瑕瑜互见。然扬历中外,劳绩多有可纪。』”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七.史部.传记类一.名臣言行录》:“《晦庵集》中亦有与祖谦书曰:『《名臣言行录》一书,亦当时草草为之,其间自知尚多谬误……』云云,则是书瑕瑜互见,朱子原自不讳。”
《唐宋诗醇.卷四二.山阴陆游诗》:“诗至万首,瑕瑜互见,评者以为譬之深山大泽包含者多,不暇剪除荡涤,非如守半亩之宫,一木一石可屈指计数,可谓知言矣。”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文贵洁净》:“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严廷中扬州好》:“端木子畴前辈评《麝尘集》曰:『天分甚高,下笔有镌镵造物之致,而瑕瑜互见。』”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卷七上.升庵文选》:“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xiá bù yǎn yú
玉的斑点遮蔽不住玉的光泽,比喻事物的缺点毛病,无损于事物整体的完美和价值。见“瑕瑜互见”条。《晋书.卷六九.列传.周?》:“?招时论,尤其酒德,礼经『瑕不掩瑜』,未足韬其美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四:“惜哉仲淹,寿不永乎,非不废是,瑕不掩瑜,虽未至于圣,其圣人之徒欤!”
瑕不揜瑜
xiá bù yǎn yú
玉的斑点遮蔽不住玉的光泽。见“瑕瑜互见”条。《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源)
瑕不自揜
xiá bù zì yǎn
比喻不自我掩饰缺点。见“瑕瑜互见”条。唐.刘禹锡〈明贽论〉:“清越而瑕不自揜,洁白而物莫能污,内坚刚而外温润,有似乎君子者,玉也。”
瑕瑜不掩
xiá yú bù yǎn
犹“瑕瑜互见”。见“瑕瑜互见”条。《西湖二集》卷三四:“于谦之品,白玉无瑕;宗宪之品,瑕瑜不掩。”
明.吴国伦〈胡祭酒集序〉:“近体变自唐人,音节稍振。然贞观、大历以后无釆焉,良由风运递迁,才品殊致,虽瑕瑜不掩而复古为难,其惟能者从之乎!”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诚斋,一代作手,谈何容易!后人嫌太雕刻,往往轻之。不知其天才清妙,绝类太白,瑕瑜不掩,正是此公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