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鼌错(西元前200∼前154)为西汉颍川(地约当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时,奉命记录和整理已失传的《尚书》,后屡屡升迁,调任为太子家令。由于他学识丰富,被人称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后,更升任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几乎没有不接受的。后来他倡议削诸侯封地,让各诸侯王怀恨在心,当景帝果真采用其议,削夺诸侯王封地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便举兵叛变,要求皇帝诛杀鼌错,形成西汉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内乱,于是答应诸侯王的要求,牺牲了鼌错。鼌错虽然含怨而终,但他所提出的种种建议,对景帝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例如他曾对边塞的守备提出建议,主张应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将士保卫疆土,他说:“对于能固守城池及战胜敌人者,要给予爵位以示奖赏;对于能攻陷敌方城池者,要赠予所得的财货以增加他的财富与权势。唯有如此,才能使将士们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生死的为国效忠。”后来“赴汤蹈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但也有学者以为,“赴汤蹈火”一语应源自《傅子》。据载,东汉末年豪强四起,刘表占领了荆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韩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虚实。韩嵩对刘表说:“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会坚守节操,为达使命而不顾艰难危险。这里的“赴汤蹈火”,意思同样是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与〈鼌错传〉中的“赴汤火”并无差别。
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楚 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 北齐· 刘昼《新论》
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也作“赴蹈汤火”、“赴汤投火”、“赴汤跳火”、“蹈赴汤火”。近粉身碎骨,奋不顾身,出生入死,杀身致命
《赴汤蹈火》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狮门影业出品的西部犯罪剧情片,由大卫·马肯兹执导,克里斯·派恩、本·福斯特、杰夫·布里吉斯等联合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对兄弟被财政危机所困,为了赎回农场无奈之下决定抢银行,却遭遇到德州巡警追捕的故事。该片于2016年8月12日在美国上映。
赴汤蹈火是汉语成语,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释义:赴:奔向;汤:开水;蹈:踩。奔赴滚烫的开水,踩踏在烈火上。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
出自《荀子.议兵》: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甘愿奔投至烈火沸水当中。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语本《汉书.卷四九.爰盎鼌错传.鼌错》。
△“出生入死”、“赴火蹈刃”
蹈,不能写作“滔”或“倒”。
“赴汤蹈火”和“出生入死”;都表示“不顾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
典故或见于《傅子》。
拜爵之赏:授予爵位作为赏赐。
财卤:掠夺的财物。卤,通“掳”,掠夺、强取。
蒙矢石:冒着箭矢和石头的攻击。蒙,冒。
汤:沸水。
“赴汤蹈火”及“出生入死”都有冒险犯难的意思。
“赴汤蹈火”侧重于不惧艰险;“出生入死”侧重于不顾生死。
赴汤蹈火 | 出生入死 | 例句 |
---|---|---|
○ | ㄨ | 这些年来,为了争取农民的权益,他不惜∼,冒险犯难。 |
ㄨ | ○ | 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在八二三砲战中,∼地完成了军情传递任务。 |
《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刘表》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金史.卷一○六.术虎高琪列传.刘炳》:“自古名将料敌制胜,训练士卒,故可使赴汤蹈火,百战不殆。”
《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道:『小娘子若用得着小可时,就赴汤蹈火,亦所不辞,岂有推托之理。』”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漫讲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就是赴汤蹈火,碎骨粉身,我安龙媒此时都敢替你去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这是什么话!这种不平之事,我是赴汤蹈火,都要做的。”
探汤赴火
tàn tāng fù huǒ
犹“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晋.傅玄《傅子.卷一.贵教》:“ 使下唯力是恃,唯争是务。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
探汤蹈火
tàn tāng dào huǒ
犹“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三出:“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
赴汤投火
fù tāng tóu huǒ
犹“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三侠五义》第四回:“这有何难?只要你家相公应允,我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
赴汤跳火
fù tāng tiào huǒ
即“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崇祯本金瓶梅》第八八回:“小夫人说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擡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说不去?”
赴蹈汤火
fù dào tāng huǒ
即“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是顾命大臣,义当以死报国,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况于毁誉得丧之间。”
蹈汤赴火
dào tāng fù huǒ
即“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
蹈赴汤火
dào fù tāng huǒ
即“赴汤蹈火”。见“赴汤蹈火”条。《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徇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清.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犬马之报,惟力是视,虽蹈赴汤火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