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放下重担那样。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穀梁传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姐姐如释重负似的松了一口气。(曲波《林海雪原》一)
春秋时期,鲁昭公姬稠童心未泯,贪图享受,视国家大事为儿戏,弄得老百姓很不安宁。他因管季平子与昭伯两家斗鸡的事而激怒了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与叔孙氏三家联手把鲁昭公赶出鲁国,史书上写:“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春秋鲁国的国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纪轻轻的就即位了,但却整天嬉戏无度,没有把心思放在国事的治理上,昏庸无能。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鲁公的家族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孙氏的权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时,三桓联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齐国。后来又到了晋国,晋君把他安置在干侯这个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鲁国几乎七年没有国君。当初昭公在出走时,先居于郓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郓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溃乱。因此《谷梁传》形容昭公离开郓城出奔到晋国,对郓城的人民来说,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一样。后来“如释重负”被用来形容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亦用来比喻责任已尽,身心轻松愉快。
释:放下。重负:重担。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责任已尽,身心轻快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比喻责任已尽,身心轻快。《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太守待他去了,如释重负,背上也轻松了好些。”也作“若释重负”。
重负 : 重担:如释重负|担着家计的重负。
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语出《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后亦用“如释重负”比喻责任已尽,身心轻松愉快。
释,不能写作“事”。
昭公出奔:昭公出走至晋国的干侯。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源)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太守得他去了,如释重负,背上也轻松了好些。”
《聊斋志异.卷五.花姑子》:“又以衣覆余饼,懵㥭酣睡,辰分始醒,如释重负。”
《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栖》:“是日,从夫人归,得所托,如释重负焉。”
《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首县正在为难,齐巧院上派人下来说:『把外国凶手,先送到洋务局里安置。……』首县闻言,如释重负,赶忙前去验尸,提问苦主邻右。”
清.方苞〈考槃集序〉:“君子难进而易退,非以为名也,所见者大。故其进也,常觉其志之难称;而其退也,如释重负然。”
如释负
rú shì fù
犹“如释重负”。见“如释重负”条。《旧唐书.卷一○八.韦见素列传》:“今皇帝受命,朕心顿如释负。劳卿等远去,勉辅佐之。”
如释负担
rú shì fù dān
犹“如释重负”。见“如释重负”条。宋.李觏〈强兵策第七〉:“不贤而易之,是去剧就闲,如释负檐(担),斯足以遂其私而已矣。”
若释重负
ruò shì zhòng fù
即“如释重负”。见“如释重负”条。《南史.卷六.梁武帝本纪上》:“居之如执朽索,去之若释重负。”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