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然:孤独的样子。孤单单的一个人。
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八卷:“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兼渠孑然一身,无所依傍,处性不能自立。”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孤单无靠
只是公子孑然一身,又没盘缠,怎能够装载回去。(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孑然一身”源自“孑然”一词,见于三国吴陆瑁进呈孙权的奏章。三国魏明帝时,辽东太守公孙渊谋反,与吴国密商抗魏之事。吴主孙权为显示合作的诚意,故遣使赴辽东。但孙权此举,却反使公孙渊害怕会立刻引发魏国来攻,于是变节,斩了吴国来使,并将首级送至魏。孙权得知公孙渊背盟,大为愤怒,打算亲自带兵征讨公孙渊。当时丞相陆逊之弟陆瑁以为不妥,上书劝阻道:吴与辽东距离遥远,军队长途远征,必然疲惫,恐怕难以取胜。况且公孙渊与魏国的关系不明,要是到时候魏国发兵来援,战势将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孙渊“孑然无所凭赖”,手下人马因畏惧征战,四散奔逃,则将导致以后很难将他们一网打尽。陆瑁文中,“孑然无所凭借”一语是指公孙渊无外援,独力无依的情况。后来“孑然一身”这句成语当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孤独一个人,常用在无亲无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如《聊斋志异.卷六.颜氏》:“顺天某生,家贫,……无何,父母继殁,孑然一身,受童蒙于洛汭。”
孤零零一个
我孑然一身,悲叹自己孤苦无告的处境
孤单单一个人。《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我司马貌只是个穷秀才,孑然一身,生死出你之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孑然一身,如何完得葬事?”近形单影只反成群结队
德语 mutterseelenallein
法语 être seul au monde
孑然,孤独的样子。“孑然一身”形容孤独一个人。语本《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吾朱传.陆瑁》。
“形单影只”、“孤苦伶仃”
孑,不能写作“孓”或“子”。
渊:公孙渊(?∼西元238),三国魏辽东襄平人,公孙康子。魏明帝太和二年,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青龙元年,通孙权,权遗使立为燕王。旋斩吴使,送其首于权,明帝又拜为大司马。景初元年,魏命渊入朝,拒命,发兵拒魏。二年,太尉司马懿攻辽东,渊兵败被杀。
狙诈:伺机耍诈。狙,音ㄐㄩ,狡猾、奸诈。
唇齿相济:嘴唇与牙齿相互紧靠着。比喻彼此关系密切,互相依赖。见“唇齿相依”。
孑然:孤独的样子。孑,音ㄐㄧㄝˊ。
远迸:远远地散走。迸,音ㄅㄥˋ。
“孑然一身”及“孤苦伶仃”都可用来形容孤独而没有依靠。
“孑然一身”纯指孤单;“孤苦伶仃”不仅有孤单,且另有困苦之义。
孑然一身 | 孤苦伶仃 | 例句 |
---|---|---|
○ | ㄨ | 他虽在这次劫难中得以幸存,但想到自己的∼,不禁对未来感到茫然。 |
ㄨ | ○ | ∼的独居老人,特别需要社会大众的关怀。 |
《太平广记.卷二二二.柳芳》引《定命录》::“柳子合无兄弟姊妹,无庄田资产。孑然一身,羁旅辛苦甚多。”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东京汴州开封府界身子里,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
宋.周?《清波杂志》卷八:“兼渠孑然一身,无所依倚,处性不能自立。”
《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我司马貌只是个穷秀才,孑然一身,生死出你之手。”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孑然一身,如何完得葬事?”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我出了偌多本钱,买别人嫌僧过了。何况孑然一身!”
《聊斋志异.卷六.颜氏》:“顺天某生,家贫,……无何,父母继殁,孑然一身,受童蒙于洛汭。”
《镜花缘》第四八回:“我现在离乡背井,孑然一身,将来得能附骥,考个才女,心愿足矣,那里还有甚么洪福轮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