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鲜:少;廉:廉洁;不贪污;耻:羞愧;羞耻。原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只为自己贪财克剥,寡廉鲜耻。(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蜀郡成都人。有一年,汉武帝派唐蒙修治经略夜郎、僰(ㄅㄛˊ)中二地。由于唐蒙征集民工过多,又用“军兴法”杀了大帅,使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发布了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人民唐蒙的举动皆非皇上本意,并且恳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开发西南夷的行动。檄文中提到:被征召行役的人,有的自相残杀,有的逃跑,这不是为臣者的节操。但这不全是应征者的罪过,而是“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意思是说父兄们平常没有严格教育,也没有给子弟树立表率,才会让人们缺少清廉、知耻的美德,而不知羞耻,世风当然也就不淳厚了。后来文告原文中的“寡廉鲜耻”被摘出成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不知羞耻。
厚颜无耻,也缺少廉耻之心
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正直无私,急公好义的人,但也不乏寡廉鲜耻之辈。
没有操守,不知廉耻。《明史.卷二○八.余珊传》:“正德间,士大夫寡廉鲜耻、趋附权门,幸陛下起而作之。”《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近恬不知耻反冰清玉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光明磊落
缺乏廉耻之心。比喻不知羞耻。语出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恬不知耻”、“义无反顾”
廉,不能写作“谦”。
““寡廉鲜耻””和“恬不知耻”;都有“不知羞耻”的意思。不同在于:““寡廉鲜耻””有“不廉洁”的意思;“恬不知耻”没有。“恬不知耻”有“做了坏事后毫不在意;心安理得”的意思;““寡廉鲜耻””没有。
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文书。音ㄒㄧˊ。
币役:币帛之役。
抵诛:当诛。
身死无名:死了以后没有好的名声。
度量相越:气度才量的相差。相越,相差。
子弟之率:做子弟的表率。
鲜:音ㄒㄧㄢˇ,少也。
被:音ㄆㄧ,遭受。
“寡廉鲜耻”及“恬不知耻”都有不知羞耻的意思。
“寡廉鲜耻”侧重于毫无廉耻之心,品性低劣;“恬不知耻”侧重于对所做事安然不以为耻。
寡廉鲜耻 | 恬不知耻 | 例句 |
---|---|---|
○ | ㄨ |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是偷鸡摸狗,∼。 |
ㄨ | ○ | 这个人竟然剽窃别人尚未发表的作品,还大言不惭地反诬别人抄袭,真是∼! |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源)
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士而可以轩轾,可以亲疏,则所得者寡廉鲜耻之人耳。”
《宋史.卷三五八.李纲列传》:“近世士大夫寡廉鲜耻,不知君臣之义。”
《明史.卷二○八.余珊列传》:“正德间,士大夫寡廉鲜耻,趋附权门,幸陛下起而作之。”
《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枉法受赃,寡廉鲜耻。罔顾人非,茫昧天理。”
鲜廉寡耻
xiǎn lián guǎ chǐ
鲜,少。“鲜廉寡耻”即“寡廉鲜耻”。见“寡廉鲜耻”条。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上之上〉:“自崇观以来,朝廷不复敦尚名节,故士大夫鲜廉寡耻,不知君臣之义。”
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三.辩士传序》:“及至列国之际,强弱之相形,众寡之相倾,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