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恬不知耻”原作“恬然不耻”。唐冯贽作的《云仙杂记》,杂载古今逸事。书中记载一个叫做倪芳的人,他的个性不受拘束又特别古怪。平常喜欢喝酒,喝了酒后行为常疯疯癫癫,怪里怪气,并作一些怪异的举动,一点也不觉得可耻。有一天,他喝完酒后,把《毛诗》这本书卷了卷,再沾上油当作蜡烛。他点着这个蜡烛,拿着它到外面游荡了一夜。后来“恬不知耻”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有过错却安然不以为耻。
泰然处之,不以为耻
犯了过错却安然不以为羞耻。《明史.卷二二○.曾同亨传》:“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也作“恬然不耻”。近厚颜无耻
知耻 : 1.谓有羞恶之心。
“恬不知耻”,典源作“恬然不耻”。形容有过错却安然不以为耻。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毛诗卷染油代烛》。
“寡廉鲜耻”
恬,不能写作“括”。
“恬不知耻”与“厚颜无耻”区别在于:“恬不知耻”偏重于“恬”;“知”指做了坏事;也无动于衷;多指坏人没有心理上的羞耻感;而“厚颜无耻”偏重在“厚”和“无”;指人“脸皮厚”;不怕羞耻。
狂怪:疯狂怪异的行为。
恬然:安然自得的样子。恬,音ㄊㄧㄢˊ。
《毛诗》:今本《诗经》,为毛亨传注,故又称《毛诗》。《诗经》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独存《毛诗》,流传至今。
彻晓:整个晚上到天亮。
宋.钱时《两汉笔记.卷一二.献帝》:“谏不行,言不听,膏泽不下于民,而但缄嘿固位,恬不知耻,又可谓贤乎?”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卷二.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徼幸,戕人而灭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元史.卷三四.文宗本纪三》:“中书平章朵儿(失)〔只〕,职任台衡,不思报效,铨选之际,紊乱纲纪,贪污着闻,恬不知耻,黜罢为宜。”
《明史.卷二二○.曾同亨列传》:“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
恬不为耻
tián bù wèi chǐ (变) tián bú wèi chǐ
犹“恬不知耻”。见“恬不知耻”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一.佞幸.士人无赖》:“此皆市狙庭隶所为,且亦有不宵为者。缙绅辈反恬然不以为耻,真可骇也。”
《照世杯.卷二.百和坊将无作有》:“县令痛恶,遣役投帖送下程;游客恬不为耻,将下程全收。”
恬不知愧
tián bù zhī kuì
愧,羞耻。“恬不知愧”即“恬不知耻”。见“恬不知耻”条。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恬不知羞
tián bù zhī xiū
犹“恬不知耻”。见“恬不知耻”条。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五.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