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不要把他逼上绝路,否则他会挺而走险的。
此处所列为“铤而走险”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在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据《左传.文公十七年》载,有一次晋国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郑国国君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说:我国虽小,但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以人臣之礼相事,已尽了最大的诚意,但是你们还是怀疑我们的忠诚。现在我们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既害怕楚国来攻,又担心晋国来犯,当我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像被猎人追捕的鹿一样,为了活命,匆忙之间,无法审慎选择庇护之所。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后来“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被用来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铤"。
挺而走险/铤而走险,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铤”。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时,铤而走险和挺而走险都可使用。
义参“铤而走险”。见“铤而走险”条。
此处所列为“铤而走险”之典源,提供参考。
则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礼相事。则,效法。
铤:音ㄊㄧㄥˇ,快速奔走。
唐.萧颖士〈赠韦司业书〉:“挺而走险,何公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一.旧闻.席氏多贤》:“治之为甚难,乱之则甚易。况挺而走险,人之本性也。”
铤而走险
tǐng ér zǒu x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