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闻一多《时代的歌手》)
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乐”。韩非是战国末期的韩国诸公子,他眼见韩国国力衰弱,竭力主张使用刑术法治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屡次上谏韩王,均不受重视,因而发愤著书,即成今日之〈韩非子〉,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其中〈十过〉一章在阐述君王如有十个重大过失之一,就足以亡国,其中一项就是沉溺于音乐享乐中,而忘了国事与应有的礼仪。他举春秋时期晋平公的事为例,当时卫灵公要前往晋国会见晋平公,经过濮水附近,听到一曲美妙的音乐,问左右有无人听过,众人皆说没有,卫灵公便请乐师师涓将它谱下来。到了晋国,晋平公设宴款待他,酒酣耳热之际,卫灵公便要师涓演奏那新谱下来的美乐助兴。师涓演奏到一半,晋国乐师师旷赶忙阻止说:“这是古代乐师师延为纣王所作的乐曲,颓废淫荡,足以使人丧志,是亡国之音啊!武王伐纣时,师延逃到濮水边投河自尽,所以这乐曲一定是在濮水边听到的。先听到这乐曲,国家一定会衰落,不能弹完啊!”但晋平公相当喜好音乐,要求师涓一定要弹完。听完后又要求听更美妙的清征乐,师旷说:“不行!清征乐是给道德极高的君主听的,陛下您的德行还不够。”爱好听音乐的晋平公执意要听,师旷只好演奏给他听。在奏乐过程中,有许多只黑鹤闻声飞来,与乐齐鸣、共舞,听得晋平公龙心大悦,又问师旷是否还有更高亢的音乐?师旷说还有清角乐,平公又要求要听,师旷说:“不行!这是黄帝与鬼神在泰山相会而作成的音乐,今陛下您德行不够高,不可以听,听了恐怕会有灾祸。”平公仍然执意要听,师旷只好遵命。没想到才开始弹奏,便乌云四起,接着刮起狂风暴雨,把帐幕摆设全都吹倒,连屋瓦都不停地掉落。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吓得躲进房内。自此之后,晋国连续大旱三年,平公则因受到惊吓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国事。韩非用这个例子,告诫为人君主不能过分沉溺于享受音乐。后来《韩非子》原文中的“靡靡之乐”演变成“靡靡之音”这个成语,用来指颓废淫荡、足以使人丧志的音乐。
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靡靡,颓废淫荡。靡靡之音是指商纣时颓废淫荡、使人沉溺享乐而忽略国事,进而导致亡国之乐曲。见《韩非子.十过》。《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后指令人颓废、丧志的音乐。如:“常听靡靡之音,会让人放纵或意志消沉。”也作“糜糜之音”、“靡靡之乐”。近濮上之音,郑卫之音
德语 Schlager, Schnulze, kitschig-sentimentales Lied (S, Mus)
靡靡,颓废淫荡。“靡靡之音”指颓废淫荡、足以使人丧志的音乐。语本《韩非子.十过》。
“亡国之音”、“桑间濮上”
靡,不能写作“摩”。
师延:古代乐师,生卒年不详。其乐可感天神,能听众国之乐审其兴亡。商纣时被拘于阴宫,后周武王伐纣,师延自投于濮水。
纣:名辛,生卒年不详。为帝乙的儿子,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史称纣王。后因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濮水:古水名,约在今河南省滑县与正津县境,现已湮没。
宋.罗泌《路史后纪.卷一三下.疏仡纪.夏后下之下》:“广优猱,戏奇伟,作东哥而操北里。大合桑林,骄溢妄行。于是群臣相持而唱于庭,靡靡之音,人以龟其必亡。”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四.纂辑类》:“今观《玉台新咏》所录,皆靡靡之音,正足推波助澜,何区雅郑?”
《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
靡靡之乐
mǐ mǐ zhī yuè
即“靡靡之音”。见“靡靡之音”条。《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源)
《史记.卷三.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靡靡之声
mǐ mǐ zhī shēng
即“靡靡之音”。见“靡靡之音”条。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大进侏儒倡优,为烂漫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
《南史.卷二.宋前废帝本纪》:“事毕,将奏靡靡之声,寿寂之怀刀直入,姜产之为副,诸姬迸逸,废帝亦走。”
靡靡之响
mǐ mǐ zhī xiǎng
即“靡靡之音”。见“靡靡之音”条。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古曲声情,雄劲悲激,今则尽是靡靡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