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也作“晦迹韬光”。
韬光 : 1.敛藏光采。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3.唐代名僧,蜀人,能诗,住杭州灵隐寺,与郡守白居易为诗友。穆宗长庆年间,于灵隐山西北巢枸坞筑寺,后人名之韬光寺,亦省称韬光。
灭迹 : ①消灭痕迹或踪迹,今多指消灭犯罪的痕迹:害人灭迹|毁尸灭迹。②隐退遁世:退隐身以灭迹。
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也作“晦迹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