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
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晋朝清谈家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办公事,经常约人在一起没完没了地闲聊。他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玄理,清谈时手里拿着鹿尾拂尘,侃侃而谈,经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质疑时,他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说他是“口中雌黄”
“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环境的动荡不安,道家老子和庄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许多人都喜欢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每每在谈论老庄玄妙的哲理时,总能侃侃而谈,即使是讲错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随口改正,仿佛嘴里含了雌黄,随时改正,所以大家都称他是“口中雌黄”。后来“信口雌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顾事实真相,而随口乱说或妄作批评。出现“信口雌黄”的书证如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意乱说
比喻不顾事情真相,随意批评。参见“口中雌黄”条。如:“由于他信口雌黄,造成大家对老李的误解。”近天花乱坠,口不择言,言三语四反三缄其口,一言为定
信口雌黄是一个成语,是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该成语来源于《晋书·王衍传》。
雌黄,橙黄色矿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剂,古代用于涂改文字。本指有如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
语本晋.孙盛《晋阳秋》。后用“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真相,随口乱说或妄加批评。
△“妄下雌黄”、“信口开河”
信,不能写作“顺”。
“信口雌黄”和“信口开河”;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信口雌黄”多指妄加评论、随意诬蔑乃至制造谰言;带有歪曲和捏造事实的意思;语义比“信口开河”更重;“信口开河”有时含有说话漫无边际的意思;可用于他人和自己。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晋临沂人。以清谈著称,累官至司徒。西晋亡,投降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意有不安:话说得不合意,不妥切。
口中雌黄: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雌黄,橙黄色矿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剂,古代用于涂改文字。
“信口雌黄”及“信口开河”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
“信口雌黄”,侧重于不负责任的评论;“信口开河”,侧重于漫无边际地随口乱说。
信口雌黄 | 信口开河 | 例句 |
---|---|---|
○ | ㄨ | 这种偷窃的事,怎能∼,硬赖在某人身上? |
ㄨ | ○ | 他是∼胡诌的,可别轻信。 |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六二.雍正五年十月》:“此等小人所以耸动愚人之法有二:一则逢人称赞,口不言人之过失,而无识之人则以为忠厚老成而信之;一则信口雌黄,无所许可,而无识之人则以为独厚于已而信之。”
清.钱谦益〈再答张静涵书〉:“每作法门文字,誓欲以世间绮语戏论,消归佛乘,安敢私心逞臆,信口雌黄。”
《宦海》第一一回:“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信口雌黄。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姑且的留资谈助。”
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口中雌黄
kǒu zhōng cī huáng
有如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见“信口雌黄”条。《文选.卷五五.论五.刘峻.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源)
《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
雌黄信口
cī huáng xìn kǒu
犹“信口雌黄”。见“信口雌黄”条。《明史.卷二三○.马孟祯列传》:“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