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①《成语辞海》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
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此处所列为“瓜田李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瓜田李下”是一句很常见的成语,经常是以“瓜田李下之嫌”的型态出现,可见这句成语和“嫌疑”很有关系。在《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七》中收录了一首〈君子行〉,这首诗就是在告诉世人君子当有的举止行为,所以开头几句就说了:“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说:君子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要尽量避开一些会引起别人猜疑的举止。这种举止就像走经瓜田,如果弯腰去整理鞋子,就难免会让人怀疑:是否在借此来掩饰偷摘瓜果的行为呢?同样的,走到李子树下,如果举手来整理头上的帽子,难免会让人起疑:是否在借此而偷采树上李子呢?如果我们走经瓜田不纳履,来到李树下,不正冠,自然就不会引人猜疑了。后来就从这首诗演绎出“瓜田李下”这句成语,成为“惹人嫌疑”的代称。
在瓜田里弯腰、在李树下抬手皆可被疑为偷盗瓜果。比喻置身于犯嫌疑的环境之中
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会。——蔡邕《独断》
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境地。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条。《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
瓜李 : 1.见"瓜田李下"。
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义参“瓜田李下”。见“瓜田李下”条。
此处所列为“瓜田李下”之典源,提供参考。
纳履:穿鞋,指弯腰做穿鞋或整理的动作。履,鞋子。
正冠:扶正帽子。指伸手整理帽子。冠,音ㄍㄨㄢ,帽子。
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谁知事既不谐,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谅,何况他人?”
瓜田李下
guā tián lǐ xi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