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宣和书谱 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这笔借款由于两江总督沈葆祯的介入,一波三折,拖延甚久。”
“一波三折”本是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折笔锋:起笔束紧,颈部提起,捺处铺开,呈波折状,犹如水流自高处而下,穿涧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晋临沂人。其人品高洁,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后人称为“书圣”。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写得平直呆板,像算盘珠子整整齐齐排在算盘上一样,就是只描出字的点画,而不是写字。从前钟繇的学生宋翼就常常这样写字,钟繇经常责斥他,吓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来见。宋翼在家潜心研究钟繇所写的《笔势论》,颇有心得,经过数十年的苦学,终于成为晋代有名的书法家。“一波三折”这句成语,就从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笔势的曲折多姿,后则多借以譬喻声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变,或比方事情进行得曲折不顺。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比喻文章结构曲折多变。
原指书法中一捺笔锋需转换三次方向,笔势曲折变化。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用以比喻事情进行曲折多变,很不顺利。如:“这桩婚事一波三折,真是好事多磨。”亦形容文章结构的跌宕起伏多变化。如:“韩文公的议论文章,布局一波三折,文气充沛。”也作“一笔三过”。反一帆风顺
一波 : 1.一浪。亦以喻事端变化。2.借指一水。
三折 : 1.指三折笔。
原指书法中的一捺,笔锋需作三次转折,使之曲折多姿。 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后用“一波三折”形容声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变,或比喻事情进行得曲折不顺。
翼:即宋翼。西晋人,生卒年不详,书法家钟繇的弟子。也是有名的书法家。
潜心改迹:专心改变自己的笔法。
《宣和书谱.卷五.正书三.释昙林》:“释昙林莫知世贯,作小楷,下笔有力,一点画不妄作,……但恨拘窘法度,无飘然自得之态。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苏老泉曰:『风行水上,涣此天下之至文也。』余谓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亦本此意。”
清.王韬《淞隐漫录.卷八.严萼仙》:“词既凄清,声亦缠绵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
一笔三过
yī bǐ sān guò (变) yì bǐ sān guò
即“一波三折”。见“一波三折”条。宋.无名氏《宣和画谱.卷一七.草书五.唐希雅》:“(唐希雅)初学南唐伪主李煜金错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