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湖北的省政府在当时真正是一种鱼龙漫衍的“模范政府”,那个委员会五花八门地是什么人品都有。(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
钱泳(西元1759∼1844),字立群,号梅溪,清代书法家。工于八法,尤精隶古,兼长诗画。《履园丛话》是钱泳的小品文集,内容丰富,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可说是包罗万象。在精怪的〈张氏怪〉中,叙述有一个叫张熙伯的人,他喜欢研究阴阳五行,常读一些记载神怪传记的书。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妖怪,它可以化为人身,又能变出酒菜和钱财来,还能谈人祸福,而且极为灵验。一年多后,有一个道士路过,他告诉熙伯说:“如果是外来的妖怪,还好驱除;如果是内心发出的邪怪,就很难驱除了。但是还是有方法,把妖怪移到城隍庙,它就会自己离开了。”到了晚上妖怪跟熙伯说,三天后,它就会离开,说完带了些东西就走了。过了几天它回来跟熙伯说:“大江以北,战火四起,我没有齐全的准备,所以回来准备一些东西,怕会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后就找制造甲胄、箭的工匠,制作干戈器械,用了几天时间才完成。它集结了数百人,穿着铠甲,戴着头盔,骑马疾奔,摆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八门阵,就像在操练与检阅军队一样,然后就一齐大声呐喊着离开了。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八门阵因战术变化很多,后来“五花八门”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比喻花样繁多,变化多端。
比喻花样多端种类繁多
五花、八门各指古代兵法中的五行阵、八门阵。后比喻形形色色、变化多端。《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近千变万化﹑五光十色反千篇一律
五花 : 1.见"五花马"。2.五加皮的别名。3.即五行阵。
八门 : 1.城的八门。(1)吴郡八门。宋范成大《吴郡志.城郭》:"﹝吴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筑小城﹐周十里。门之名﹐皆伍子胥所制。东面娄﹑匠二门﹐西面阊﹑胥二门﹐南面盘﹑蛇二门﹐北面齐﹑平二门。唐时八门悉启。刘梦得诗云﹕'二八城门开道路。'许浑诗云﹕'共醉八门回画舸。'今惟启五门。"后以指称苏州。(2)京师八门。明刘若愚《酌中志.大中规制纪略》:"紫禁城外,向南第一重曰承天之门……南二重曰端门,三重曰午门;魏阙两分,曰左掖门﹑右掖门;转而向东,曰东华门,向西曰西华门,向北曰元武门。此内围之八门也。"2.术数家语﹐谓休﹑生﹑伤﹑杜﹑死﹑景﹑惊﹑开为八门。休﹑生﹑开三门为吉﹐馀五门为凶。奇门遁甲等术皆用此说。
五花八门(读音:wǔ huā bā mén)为联合式中性成语,作谓语、定语。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近义词:形形色色、。反义词:一成不变。
五花、八门各指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八门阵。
语或出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一六.精怪.张氏怪》。后用“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变化多端。
△“形形色色”
“五花八门”和“五光十色”都含有花样繁多的意思。但“五花八门”多形容繁杂的事;偏重于门类的繁多;“五光十色”多形容艳丽的事物;多偏重于色泽的繁多。
甲胄:铠甲和头盔。
驰骤:骑马疾奔。
五花八门:五花阵和八门阵,阵法变化多端。前者可参《隋唐演义》第六回,后者可参《鬼谷四友志》卷二上。
兵弁:兵士。弁,音ㄅㄧㄢˋ。
“五花八门”及“形形色色”都可用来形容事物面貌的繁复多样。
“五花八门”侧重于指同类事物,变化丰富;“形形色色”侧重于指各式各样,类别繁复。
五花八门 | 形形色色 | 例句 |
---|---|---|
○ | ㄨ | 现代人结婚的方式∼,千奇百怪,如跳伞结婚、潜水结婚等,创新的勇气可说是十足。 |
ㄨ | ○ | 我们作生意的,顾客至上,自然要与∼的人打交道。 |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一六.精怪.张氏怪》:“乃集数百人,甲胄而驰,耀武庭中。庭不甚广,而纵横驰骤,五花八门,宛如教场演习兵弁也,一呼拥而去。”(源)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上:“故唐律之圣者,间于八句之中,别有五花八门之妙,自成黄钟大吕之音。”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海上花列传》第五三回:“其余或纪言,或叙事,或以议论出之,真真五花八门,无美不备!”
八门五花
bā mén wǔ huā
八门阵和五花阵。见“五花八门”条。《虞初新志.卷一七,南游记》:“伏龙(山)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江为游骑纵横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