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千军万马。形容人很多;势力强大。
《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柔石《二月》二四)
【相近词】波澜壮阔、万马奔腾 【相反词】一兵一卒、一成一旅 【同韵词】行而世为天下法、朽戈钝甲、一定之法、腹中兵甲、生公说法、裒多增寡、违条舞法、深文峻法、口多食寡、片鳞残甲、......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大将陈庆之率军伐北魏,陈庆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荥阳城下,他鼓舞士气,以7000人战胜魏军30万人,直向洛阳。他的将士身着白色战袍,十分威武。魏人感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示例】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 柔石《二月》二四 【其它使用】 ◎ 他又对我说:"德爷!他们都在后边哪!"二德子说:"哥儿们!后边!"这话说得好似率领千军万马的感觉,因为他要在众人面前显示来这儿调解事儿是多么了不起,如果我不出面,两边人为一只鸽子就能出人命!我一出面,双方就能言归于好,你们看看我二德子有多大本事,有多大的面儿!带着这种自我感觉走下台阶,一边抹着鼻烟,一边大摇大摆向后边慢步走去。
“千军万马”原作“千兵万马”。陈庆之是南朝梁的大将军,数与北魏军交战,都获得大胜,战功彪炳。武帝大通初年,北魏国内情势紊乱,北海王元颢来降,请求梁朝立他为魏主。梁武帝接纳他,并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回到北魏。元颢到了涣水即位称帝,并封陈庆之为镇北将军,征伐北魏的其他势力,元颢顺利成为北魏皇帝入都洛阳。陈庆之继续扫荡余兵,节节胜利,名震一时。由于陈庆之的军队都穿著白袍,所向披靡,所以洛阳有首童谣传唱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大将军们不要自我烦扰,只要看见穿著白袍的军队,即使自己兵马再多也避开为妙。后来“千军万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出现“千军万马”的书证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后面一似千军万马赶来,再也不敢回头。”
原指兵马众多,现在常用来比喻声势浩大
千军万马,头目转动不常,意之所指,犹望必中。——宋· 陈亮《中兴遗传序》
兵马众多。比喻战争激烈,声势浩大。《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及至到了跟前,竟像千军万马一般,一冲冲了过来。”《文明小史.第五三回》:“等到睡在枕上,山上泉水的声响,犹如千军万马一般,良久良久方才入梦。”也作“千兵万马”、“万马千军”。反一兵一卒
形容兵马众多,声势浩大。语本《梁书.卷三二.陈庆之列传》。
军,不能写作“均”。
庆之:陈庆之(西元484∼539),字子云,南朝梁义兴人。自幼随梁武帝,甚受赏识。后为武威将军,与魏军数战,所向披靡。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授之为将军、徐州刺史。后元子攸攻颢,庆之败走回梁,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魏将侯景为乱,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年五十六卒,谥武。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麾,音ㄏㄨㄟ,用来指挥的旗帜。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溃退。见“所向披靡”。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后面一似千军万马赶来,再也不敢回头。”
《水浒传》第七回:“休说你这三二十个人直甚么,便是千军万马队中,俺敢直杀的入去出来。”
《醒世恒言.卷一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尀耐这蠢物!便有千军万马,怎地近得我!”
《醒世姻缘传》第二○回:“徐大尹送到城外回来,恰好在门前经过,听得里面如千军万马喧嚷,外面又拥集了几万的人,把轿都行动不得。”
《隋唐演义》第五六回:“使不得,那有未出闺门的黄花女儿,到千军万马里头去觅活?”
《镜花缘》第二一回:“正在难解难分,忽听东边山上,犹如千军万马之声,尘土飞空,山摇地动,密密层层,不知一群甚么,狂奔而来。”
千兵万马
qiān bīng wàn mǎ
即“千军万马”。见“千军万马”条。《梁书.卷三二.陈庆之列传》:“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源)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当如千兵万马而无人声。”
万马千军
wàn mǎ qiān jūn
即“千军万马”。见“千军万马”条。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四折:“他恰才万马千军摆下战场,则见他忙把门旗放,显出那弃印封金有智量。”
《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讲他的心胸本领,莫说杀一个仇人,就万马千军,冲锋打仗,也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