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狭窄、片面;见识肤浅。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我们万不可凭管窥蠡测的调查了解,就下结论和发议论。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很有才能,但经常讽刺汉武帝因而只担任太中大夫等小官,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写一篇《答客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他把自己与苏秦、张仪比较,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能管窥蠡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与节操。
汉武帝时,有个名叫东方朔的年轻人。为人诙谐幽默,性格豪迈,对事直言不讳,武帝非常喜欢他。他对自己有很高的期许,认为读圣贤书,应被重用而对国家有所贡献。于是上书皇帝,陈述自己对国家政事的意见,但却没有受到重视,因而写下〈答客难〉。文中假设客人问他,既然自己博学又机智,为何不能像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有那样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时代不同了,彼一时,此一时也。战国时代各国竞争激烈,读书人可凭本事施展抱负。但现在汉朝统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体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况自己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意思是说自己眼界狭小,见识短浅,能力纤弱,哪有资格表达意见呢?东方朔以反话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不平与无奈。后来“管窥蠡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见识浅陋狭窄。
管中视天,以瓢量海水,喻眼光狭小,见识不广或不自量力
我昨儿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不得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红楼梦》三十六回
用管窥天,以蠡测海。语本《文选.东方朔.答客难》:“以筦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比喻所见狭小。《四游记.东游记.第一回》:“又思自用师心,终非实际;管窥蠡测,终乏大观。”
管窥 : 从管子里看东西,比喻所见片面:~所及。
蠡,用瓠瓜做成的水瓢。“管窥蠡测”是指透过管子看天,用水瓢测量海水。比喻见识浅陋狭窄。语本《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
“管中窥豹”、“以管窥天”。
测,不能写作“侧”。
燕: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北、辽宁及韩国北部。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
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昭王时拜为上将军,率领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封昌国君。昭王死,惠王使骑劫代其职位,毅奔赵,封为望诸君,后卒于赵。
秦: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约今甘肃省天水县。庄公时徙居大丘,孝公时定都咸阳,得商鞅变法图强,积极东侵。惠王时重用张仪,以连横政策离间六国。昭襄王用范雎采远交近攻之策向东扩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李斯:?∼西元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人。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受秦始皇重用,入秦为相。秦统一天下后,主张废封建,定郡县,行禁书令,统一文字。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
郦食其:号广野君,生卒年不详。陈留高阳人,秦末辩士。曾谒刘邦,说陈留,又说齐,下七十余城。及韩信袭齐,齐以为受骗,遂烹食其。食其,音ㄧˋ ㄐㄧ。
齐: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位于今山东省一带。传至战国时,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
以筦闚天:透过管子看天。筦,音ㄍㄨㄢˇ,同“管”。闚,同“窥”。
以蠡测海:用水瓢测量海。蠡,音ㄌㄧˊ,用瓠瓜做成的水瓢。
以莛撞钟:用草茎去敲钟。莛,音ㄊㄧㄥˊ,草茎。
明.张纶《林泉随笔》:“一耳目之管窥蠡测,又焉得遍观而尽识也?”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三.幔亭遇仙录》:“而诸儒以管窥蠡测,拘拘然指一字为褒贬,岂圣人之心乎?”
《四游记.东游记.第一回》:“又思自用师心,终非实际;管窥蠡测,终乏大观。”
《红楼梦》第三六回:“宝玉一进来,就和袭人长叹,说道:『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四:“凡人全集,各有精神,必通观之,方可定去取;倘捃摭一二,并非其人应选之诗,管窥蠡测,一病也。”
以蠡测海
yǐ lí cè hǎi
蠡,用瓠瓜做成的水瓢。以蠡来测量海水,比喻见识浅陋狭窄。见“管窥蠡测”条。《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语曰『以筦闚天 ,以蠡测海 ,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源)
《三国志.卷一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修》斐松之注引《魏略》:“君之察孤,足以不疑。但恐傍人浅见,以蠡测海,为蛇画足。”
蠡测管窥
lí cè guǎn kuī
即“管窥蠡测”。见“管窥蠡测”条。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诗:“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至所定五言古,尤蠡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