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扬功绩和德行。现多含阿谀奉承的意思。功:功绩。德:德行。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毛泽东选集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后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于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后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
作成歌词颂扬功劳与美德,原有褒义;但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贬义,有阿谀逢迎的意思
歌功颂德今时事,侧听诸公出正音。——宋· 王灼《再次韵晁子兴》
在封建时代,地主乡绅为了拍地方官的马屁,总是借老百姓的名义,送什么万民伞、歌德碑之类的东西,为这些刮地皮的官吏歌功颂德
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也作“歌功诵德”。反怨声载道
颂德 : 1.歌颂功德。
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
颂,不能写作“诵”。
“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都含有“颂扬别人”的意思。但“歌功颂德”偏重指颂扬别人功绩和德行的讨好行为;“树碑立传”偏重指为树立个人威望或提高个人声誉而进行的吹捧行为;也包括“颂扬事迹以流传后世”的意思。
古公: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初居邠,为避狄人侵扰,迁于岐山下之周原,邠人皆追随,乃于其地立国,国号周。武王时,追尊为太王。
贬:减少、减损。此处有变革之意。
戎狄:指居于西北边境外的野蛮民族。
邑别居之:设邑落分别居住。
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别为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宋.王灼〈再次韵晁子兴〉诗其三:“歌功颂德今时事,侧听诸公出正音。”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一四:“意者太古之时,诗之体未备,和气所感、和声所播,形为诗歌。被之金石管弦,施之燕享祭祀,均此诗也,未尝不可通用,初不必歌功颂德,极揄扬赞叹之盛,而后谓之颂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三.昌黎集》:“其歌功颂德之语,皆托于太学广文诸生,列状后,以代奏收之,斟酌得宜。”
清.朱彝尊《经义.卷二一六.论语.胡氏寅论语详说》:“既游庠序,方崇忌讳、肆谄谀,歌功颂德,陵跨唐、虞。”
《孽海花》第二回:“因势利导,果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列圣相承,绳绳继继。正是说不尽的歌功颂德,望日瞻云。”
歌颂功德
gē sòng gōng dé
犹“歌功颂德”。见“歌功颂德”条。宋.邓牧《伯牙琴.君道》:“后世为君者歌颂功德,动称尧舜,而所以自为乃不过如秦,何哉?”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碑志类者,其体本于诗,歌颂功德,其用施于金石。”
称功颂德
chēng gōng sòng dé
犹“歌功颂德”。见“歌功颂德”条。宋.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卷四.度宗咸淳七年》:“门客朝士称功颂德,颂说太平,夸咸淳为元祐。”
《红楼梦》第六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铭功颂德
míng gōng sòng dé
犹“歌功颂德”。见“歌功颂德”条。北周.庾信〈周衮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若夫勒鼎刊碑,铭功颂德,陈其令范,必在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