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颂功德。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赞扬人
此处所列为“歌功颂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后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于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后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
1.称颂功德。
称颂别人的功绩德业。《红楼梦.第六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称功 : 1.衡量功劳﹐与功绩相比。
颂德 : 1.歌颂功德。
称功颂德,汉语成语,指称颂功德,该次多用于贬义。出自《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义参“歌功颂德”。见“歌功颂德”条。
此处所列为“歌功颂德”之典源,提供参考。
古公: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初居邠,为避狄人侵扰,迁于岐山下之周原,邠人皆追随,乃于其地立国,国号周。武王时,追尊为太王。
贬:减少、减损。此处有变革之意。
戎狄:指居于西北边境外的野蛮民族。
邑别居之:设邑落分别居住。
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别为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宋.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卷四.度宗咸淳七年》:“门客朝士称功颂德,颂说太平,夸咸淳为元祐。”
《红楼梦》第六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歌功颂德
gē gōng sòng d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