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尽;枚:个。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而宋人撰述不见于志者,又复不胜枚举。”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用于列举的场合
祖国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不胜枚举”原作“不可枚举”。“枚”是计算物品的单位,相当于“个”,“枚举”即是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宋代王楙在《野客丛书》中,追溯一些俗语的可能来源。王楙举出古书中的相关资料,类似的说法很多,实在无法一一举出,也就是“不可枚举”。后来“不胜枚举”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举出。“不胜枚举”较早的书证如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艺文志脱漏》:“而宋人撰述,不见于志者,又复不胜枚举。”
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
至于花型、式样更是多到不胜枚举
奇迹之多,简直不胜枚举
事物太多,不能一一举出。如:“台湾出产的水果不胜枚举。”《官场现形记.第一九回》:“他的人虽忠厚,要钱的本事有的。譬如钦差要这人八万,拉达传话出来,必说十万;过道台同人家讲,必说十二万;他俩已经各有二万好赚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也作“不可枚举”。近不乏其人反寥寥无几﹑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胜,音ㄕㄥ,尽。枚,一个一个的。“不胜枚举”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举出。
语本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三九.俗语有所自》。
△“不可胜数”
枚,不能写作“没”。
“不胜枚举”和“举不胜举”;都形容数量极多。有时可通用。但“不胜枚举”偏重于所举的是同一类的人或事物;“举不胜举”偏重于所举的不只限于同一类的人或事物。
典故或见于宋.蔡沈《书经集传.卷五.无逸》。
“不胜枚举”及“不可胜数”都有数量极多的意思。
“不胜枚举”侧重于无法一一列举;“不可胜数”侧重于无法计算。
不胜枚举 | 不可胜数 | 例句 |
---|---|---|
○ | ㄨ | 哥哥向来品学兼优,在各项竞赛中也是无往不利,所获奖项多得∼。 |
ㄨ | ○ | 在这山头,一举目就可以看到夜空里,繁星点点,∼。 |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艺文志脱漏》:“而宋人撰述,不见于志者,又复不胜枚举。”
清.叶廷琯《吹网录.卷一.韦昭避讳改名》:“如后妃传不本淑懿,高堂隆传留其淑懿,以至太师、军师、昭烈、昭献、昭文、昭德之类,不胜枚举。”
《官场现形记》第一九回:“他的人虽忠厚,要钱的本事有的。譬如:钦差要这人八万,拉达传话出来,必说十万;过道台同人家讲,必说十二万;他俩已经各有二万好赚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卷六.姚明山之诬》:“古近名士褒贬人物,笔之于书,彼此传闻失实,使正人被诬,不胜枚举。然无关大节犹可也,若妄肆讥评,则大为不可。”
不可枚举
bù kě méi jǔ
即“不胜枚举”。见“不胜枚举”条。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三九.俗语有所自》:“似此等语,不可枚举。”(源)
清.袁枚《随园随笔.卷上.诸史类.纲目非子朱所作》:“盖朱子方责文中子作《元经》拟《春秋》之妄,岂肯躬自蹈之?书中舞文弄字之弊,不可枚举。”
未能枚举
wèi néng méi jǔ
即“不胜枚举”。见“不胜枚举”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九.阑驾上书》:“如此怨谣,未能枚举,皆万姓不平之气,郁结于怀,而发诸声者然也。”
难以枚举
nán yǐ méi jǔ
即“不胜枚举”。见“不胜枚举”条。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卷五.鼇拜》:“乃鼇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