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的,却使它们相得益彰。(秦牧《茅台 花雕瓶子》)
“相得益彰”原作“相得益章”。“彰”,明显、彰显的意思,“相得益彰”是指彼此互相配合、映衬,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汉书.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王襃》中收录王襃的一篇文章〈圣主得贤臣颂〉。内容主要在述说圣主和贤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贤才是国家的工具,官员如果是贤能的人才,则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张,功德自然就会普及全国。工具锐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却很好。相同的道理,圣人和君子,正是圣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须认真寻找贤德之人,才能够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属的也是如此,贤能的人一旦遇到圣明的君主,谋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规谏的言词受到重视,忠君之心能够彰显,得以担任官职且施展抱负。所以天下太平,君主圣明,贤能的人才自然聚集,众人心神聚合,会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励、配合,更能显现出各自的长处。“相得益彰”这句成语就出自此处,指互相配合、映衬,更能显出各自的优点。
本作“相得益章”。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
是编采择宏富,区别精审,真两贤相得益彰也。——清· 孙士毅《事物异名录序》
两相烘托,更加光彩。语本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近相辅相成
德语 die gegenseitigen Vorzüge zur Geltung bringen
法语 (expr. idiom.) faire ressortir le meilleur dans l'autre
“相得益彰”之“彰”,典源作“章”。指互相配合、映衬,更能显出各自的优点。语本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
“相映成趣”、“聚精会神”
彰,不能写作“章”。
“相得益彰”和“相映成趣”;都含有“放在一起;相互衬托;都显得更好”的意思;但“相得益彰”为“更加美好”;更显示其优点;“相映成趣”强调“更有情趣”。
俊艾:贤德之人。艾,通“乂”,音一ˋ,才德出众。
尧、舜、禹、汤、文、武: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及周武王六个圣主。
稷:后稷,周朝的先祖,生卒年不详。相传姜原因为踏到天帝的足迹,而怀了后稷。生下孩子后,最初想要将他丢弃,因此取名为弃。长大后,帝尧举荐他为农师,因有功绩,被封于邰,号曰“后稷”。
契: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生卒年不详,尧时为司徒,封于商。音ㄒ一ㄝˋ。
皋陶:音ㄍㄠ 一ㄠˊ,生卒年不详。相传为舜的臣子,掌管刑狱事务。
伊尹:名挚,生卒年不详,商初贤相。商的开国君主汤死后,继承君位的孙子太甲无道,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等到太甲悔过后,再迎回复位。
吕望:指周初贤臣吕尚。字子牙,东海人,生卒年不详。本姓姜,他的先祖封于吕,所以称为“吕尚”。周文王出外打猎时,和他相遇于渭水河边,相谈甚欢,说道:“我的太公(父亲)盼望一位能辅佐周朝的人,你真的是那个人吗?你让我的太公盼望好久啊!”因此吕尚又号“太公望”。周文王立他为师。后佐武王击败商朝,封于齐,后世称为“姜太公”。
明明:明举贤才。
穆穆:威仪盛大的样子。
列布:排列分布。
聚精会神:心神聚合,会集众人的智慧。见“聚精会神”。
“相得益彰”及“相映成趣”都有互相对照而更显好处的意思。
“相得益彰”侧重于更彰显出各自的优点;“相映成趣”侧重于更呈显两者的意趣。
相得益彰 | 相映成趣 | 例句 |
---|---|---|
○ | ㄨ | 如何结合传统与时尚,发挥∼的效果,是他坚不放弃的创作原则。 |
ㄨ | ○ | 岸边孤松倒影入潭,树与潭∼。 |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序〉:“且是编采择宏富,区别精审,真两贤相得益彰也。”
清.赵翼〈题洞庭尉程前川三百首梅花诗本〉:“人皆为梅幸,遇此知己友。相得乃益彰,压倒众芳薮。”
清.王蕴章《碧血花传奇》第四出:“我想美人名士相得益彰,佳话流传。”
两得益彰
liǎng dé yì zhāng
犹“相得益彰”。见“相得益彰”条。清.栾调甫〈聊斋诗集序〉:“设他日出其余力,更定文稿,刊行于世,不尤两得而益彰乎?”
相得益章
xiāng dé yì zhāng
即“相得益彰”。见“相得益彰”条。《汉书.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王襃》:“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