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墨守成规”。
清·王韬《翁牖余谈·犹太古历说》:“盖用心不专,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陈出新耳。”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定语;指思想固执保守
此处所列为“墨守成规”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墨守成规”系由“墨守”及“成规”二语组合而成。
“墨守”见于《战国策.齐策六》。据载,战国时,燕国派兵攻打齐国,攻下齐国七十几个城池。其中一个叫“聊”的地方,也被燕军占领。此时燕国国内情势混乱,燕将害怕受到牵连,引来杀身之祸,便一直据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国大将田单想要将它收复,但努力一年多都没有成功。当时齐国有一位叫鲁仲连的人,写了一封信,将它绑在箭上射进城中给燕军的将领看。信里的大意是向燕将分析当前的情势,说有勇之人不应怕死,况且目前燕国情势混乱,又被赵国围攻,燕王没有忠心之臣可以信赖。而燕军以区区一城的兵力,便能抵挡齐国大军,固守聊城一年,实在了不起啊!但是齐国是绝对不会放弃聊城的,会坚持到收复为止,这样还能在这小城里撑多久呢?劝他不如将这些军力带回燕国,不但可以帮助祖国度过难关,又可以建立自己的功绩名声。燕将看了信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收兵回国了。这里的典源用了“墨翟之守”。《墨子》里记载:有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当时有名的工匠鲁班特地为楚国造了一座云梯,做为攻城之用。墨子听了赶紧去找鲁班,跟他在楚王面前预演,要证明这座云梯没有用处,让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墨子用衣带圈起来当城池,用木板当武器,鲁班连用了多种方法进攻都没有成功,而墨子守御的方法还有余。这就是所谓的“墨翟之守”。鲁仲连便用这个故事来形容燕将的军队固守聊城,就如墨子守城一般,难以攻下。
“成规”则见于《三国志.卷四四.蒋琬等传》。三国时,蜀汉国君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而诸葛亮也不负所托,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诸葛亮的去世原本可能会为蜀汉带来危机,所幸大臣蒋琬和费袆执政得宜,循着诸葛亮留下来的旧制做事,稳定了国家的情势。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两人的传记之后说他们两人一个稳重有威,一个宽容博爱,“承诸葛之成规”,所以边境和平,社会安乐。后来分取这两个典源合用成“墨守成规”,用来指固守旧规不肯改变,形容行事保守。
见“[[墨守成规]]”。
形容思想保守,固守旧法,不肯改变。也作“墨守成规”。近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裹足不前,画地为牢,陈陈相因,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反别辟蹊径,别创新格,标奇立异,标新立异,鼎新改革,推陈出新,另创新格,快马加鞭,日新月异,勇猛精进
墨守 : 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成法 : 1.既定之法。2.犹榜样。3.成为法令;制定法令。
义参“墨守成规”。见“墨守成规”条。
此处所列为“墨守成规”之典源,提供参考。
典故或见于《墨子.公输》。
旤:同“祸”。
弊聊之民:疲惫的聊城军民。弊,疲惫。
距全齐之兵:抵抗齐国全部的兵力。
期年:一周年。
墨翟之守:墨翟的善于守城。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战国时鲁人,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薄葬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后世亦称为墨子。
蒋琬:西元?∼246,字公琰,三国蜀汉湘乡人。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称其为社稷才。亮卒,代亮执政,官至尚书令,封安阳亭侯。以镇静为治,后诏琬屯军汉中,又命开府,加大司马。卒谥恭。
费祎:西元?∼253,字文伟,三国蜀汉江夏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立,为黄门侍郎,迁侍中,后为中护军。魏军攻蜀,祎为元帅。累升为大将军,封成乡侯。后为魏降人郭修所害。卒谥敬。祎,音ㄧ。
诸葛: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人。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谥号忠武。
无虞:没有忧患、顾虑。
清.王韬《瓮牖余谈.卷五.犹太古历说》:“至于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盖用心不专,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陈出新耳。”
墨守成规
mò shǒu chéng 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