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茅盾《幻灭》:“几乎使你疑惑是虚应故事,而声嘶力竭之态,又随在暴露。”
苏轼(西元1037~1101),自号东坡居士,是宋代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不仅诗、词创作卓然有成,他所写的散文更受到后人赞扬。历代以来,论述治国事务的言论不少,汉初贾谊《新书》、唐代《贞观政要》就是政论著作里的代表作。与古人相比,苏东坡虽然不曾有专论之作,但也在个人文集里留下〈策略〉、〈策别〉、〈策断〉等二十五篇借古喻今的政论文章,表达知识分子对治理国家的想法。他在〈策略五〉里提到,太祖、太宗立国当时,世局安定无纷扰,文武官员整天悠闲从容。只是平和日子过久了,人难免懈怠懒散,因此认为现在有必要改变这种现象,所以列出五项治国要务供君王选用。其中第三项指出为天子讲授经书的侍讲之臣,应该以历代朝政的兴衰败亡为讲述主轴,而不是只依着已有的规范,形式上交差了事而已。另苏东坡也在〈御试制科策〉提到,天子现在所统领的国家安定,没有内忧外患的困扰,天下归于和平。虽然有时会有极少数脱序、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也不会造成陛下的困扰。所谓天子亲自临殿策试贤能士子,只不过是延续过去既有制度的一种形式作为罢了!后来“虚应故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依照惯例做个样子,应付而已。形容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1.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故事,成例。虚应故事指依照成例,敷衍了事。《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国家承平日久,近来的地方官办事,件件都是虚应故事。”《红楼梦.第九回》:“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故事 : 旧日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虚应~丨奉行~(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
故事,旧事、惯例。“虚应故事”指依照惯例做个样子,应付而已。形容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语本宋.苏轼〈策略五〉。
鼓动:鼓舞、激励。
久安怠惰:因长期安定而懈怠懒惰。
采择:采纳择取。
大要:重要关键。
备数:凑数,指做个样子。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四:“然发下所司施行者,多因不便己私,托以他故,妄奏不行,或有施行,亦虚应故事。”
明.孙传庭〈奏报赈过饥民并发牛种银两数目疏〉:“如奉行不善,及乘机作弊者,据实参奏。仍查灾重之处停征钱粮,并饬地方有司实心拊循,不得虚应故事。”
明.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其帅臣常如天威临之,而不敢不尽力于教练;其士卒常如天威临之,而不敢不尽力于演习,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
清.侯方域〈代司徒公屯田奏议〉:“唯是边政久弛,墩军斥堠,多虚应故事。”
《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及至犯人上堂之后,就是有冤枉,那坐在上头的几位大人,实在也没闲工夫同犯人说话,所以这一审,俱是虚应故事。”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八出:“俺是太常寺一个老赞礼,只因太平门外哭奠先帝之日,那些文武百官,虚应故事;我老汉动了一番气恼。”
因循故事
yīn xún gù shì
犹“虚应故事”。见“虚应故事”条。清.靳辅〈河道敝坏已极疏〉:“今若不察全局之情形事势,而因循故事,漫为施工,则堵东必西决,堵南必北决。徒费时日,徒糜钱粮,而终归无益。”
清.世宗〈谕按察司〉:“今宜厘剔宿弊,归于明允,毋得因循故事,自堕奸欺也。”
应名故事
yìng míng gù shì
犹“虚应故事”。见“虚应故事”条。《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九.雍正四年十月》:“汪景祺谓诸臣言事者应名故事,皆无关痛痒,虽日进万言,呓语浮词,何补圣治!”
《西湖二集》卷二七:“心里有不欲之意,没奈何只得承命而去,然也不过应名故事而已。”
聊应故事
liáo yìng gù shì
犹“虚应故事”。见“虚应故事”条。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三九.丙戌殉难列传总论》:“不过为太平盛世一乐善好书之贤王,安问中兴、安问光复哉!故朝中诸大老与江上诸藩镇,皆以虚文聊应故事,燕雀处堂,壹不知邻火之将燎其室也。”
虚文故事
xū wén gù shì
犹“虚应故事”。见“虚应故事”条。宋.叶适〈君德二〉:“非徒减膳、彻乐以为是虚文故事而已也。”
清高宗《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三○.积贮》:“社仓之法亦宜趁此丰年努力行之,勿但视为虚文故事。”
虚行故事
xū xíng gù shì
犹“虚应故事”。见“虚应故事”条。《七剑十三侠》第二七回:“王守仁从此改名换姓,隐居在俞谦衙内。所以鸣皋等破了金山寺,宸濠痛恨入骨,俞谦名为各处行文拿捉,其实虚行故事而已,因此众弟兄得能逍遥自在。”
《九尾狐》第一三回:“宝玉并不差人去叫菜,虽吩咐了阿金几句,不过一时权变,虚行故事罢了。所以先向阿金努了一努嘴,暗中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