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放纵,不拘礼节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尽着他放荡形骸,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
①《成语辞海》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定语;指放纵自己
彼放荡形骸者,安得如此肉锅子以锔之哉!★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锔人》
此处所列为“放浪形骸”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修禊是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阴历三月上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会在水边洗濯,借此以除不祥和祈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以及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王彬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聚会,举行修禊之礼,并且赋诗饮酒,世称“兰亭雅集”。那次盛会有二十六位参与者做了三十七首诗,后来集结成《兰亭诗集》,王羲之则在会后,用鼠须笔、蚕茧纸,以行书写下一篇序文,说明当时聚会的盛况,并且抒发个人的感怀。文章开头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参与者,并且描写兰亭附近的佳山胜水。紧接着诉说四周美景,且“流觞曲水”的活动也为与会人士带来不少的乐趣。再来则笔锋一转,导出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其中说到:“人与人相处交往,共同生活在这世上,转瞬之间成为过往,有的人喜欢在室内和朋友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则会寄情于大自然之中,无拘无束。虽然彼此的取舍进退,千差万别﹔个性爱好,各有不同,一旦遇到喜欢的事物,而暂时感到满足愉悦时,根本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可是等到自己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时,情感自然随着事物的改变而变化,感慨哀叹也就跟着来了。”后来原文中的“放浪形骸”被摘出,形容纵情放任,不受世俗礼教约束。
同"放浪形骸"。
放荡 : 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不羁 ㄧ生活~。
形骸 : 人的躯体: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义参“放浪形骸”。见“放浪形骸”条。
此处所列为“放浪形骸”之典源,提供参考。
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俯仰,低头与擡头之间,指时光短暂。
怀抱:指理想抱负。
晤言:面对面诉说。
趋舍:取舍进退。舍,通“舍”。
静躁: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
之:往,指追求。
《大马扁》第五回:“英雄如韩世忠,风流如杜牧之,且放荡形骸,你饮花酒一事,原不算什么,但自己须要检点,勿使人知道才好。”
放浪形骸
fàng làng xíng h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