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恶犯罪的头子(魁、首:头目)。指坏事的根子。
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这场空难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
“罪魁祸首”系由“罪魁”及“祸首”二语组合而成。
“罪魁”一语见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死守襄阳五年,因得不到后援,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吕文焕投降后,蒙古军猛攻南宋,宋朝封吕文焕的姪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借以缓和蒙古的攻势。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一次宋、元双方对谈时,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吕文焕是乱贼。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么骂,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你引狼入室,带领蒙古军南下,叛逆误国,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这样的『罪魁』,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小孩子都骂你,何止只有我骂你!”后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兵败被俘,英勇就义。
“祸首”一语见于《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周武王灭商后,分封鲁地予周公,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武王死后,这里的淮夷、徐戎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无法到封地,为了预防“祸首”再度俟机为乱,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后盾。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罪魁祸首”,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
犯罪肇祸的为首者。
领导或策划作恶犯罪的首要人物。《扫迷帚.第二三回》:“新妇自伤薄命,屡欲觅死。罪魁祸首,不得不痛恨于怂恿冲喜之人,及劝解煞之老妪。”也作“祸首罪魁”。
罪魁 : 1.罪首。
祸首 : 引起祸患的主要人物:罪魁~。
“罪魁”,犯罪首恶者。语出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祸首”,肇祸为首者。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罪魁祸首”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
文焕:指吕文焕。生卒年不详。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死守襄阳五年,因得不到后援,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
魁:为首之人。如“文魁”、“花魁”。此处“罪魁”,指带头为恶的人。
三尺童子:指未成年的小孩子。
周公:姬旦(?∼西元前1105),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东征平定管、蔡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天下大治。
伯禽: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生卒年不详。周公长子。周公分封于鲁。因公务留佐成王,由长子伯禽就封。
鲁:鲁国,周朝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初由周武王分封给其弟周公旦,后因周公留辅天子而改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辖域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滋阳县、江苏省沛县及安徽省泗县一带,以曲阜为国都,后为楚国所灭。
《扫迷帚》第二三回:“新妇自伤薄命,屡欲觅死。罪魁祸首,不得不痛恨于怂慂冲喜之人,及劝解煞之老妪。”
《续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但是风俗焉能在考拔文人中就能转移?非大人振作一番,严办几个罪魁祸首,使民方有所畏惧,清理冤狱,除暴即所以安良。”
祸首罪魁
huò shǒu zuì kuí
即“罪魁祸首”。见“罪魁祸首”条。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三一出:“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