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成语词典网 > 移风易俗的意思
fēng

移风易俗

成语移风易俗的知识

● 移风易俗的解释

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移风易俗的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移风易俗收录于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 移风易俗的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移风易俗的例句

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 移风易俗的故事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 移风易俗的典故

〈乐记〉是古代流传下来最早记录音乐理论的文章。这篇文章谈到音乐的产生及其作用,大意是:当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感时,就会发出声音。把各种声音结合起来,加上舞蹈动作,就进而产生音乐。所以古代圣王都十分注重对人心会产生影响的事物,并且主张用“礼义”来导正人民的行为,以“音乐”来调和人民的心性。音乐之中,又以和善纯正的音乐,最能让人心平气和,耳目清明灵敏,长期下来可以潜移默化人民的心性,进而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使天下回复和平安宁。“移风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表示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 移风易俗的意思

转移风气, 改变习俗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 移风易俗的词语分开解释

移风 : 1.转变风气。

● 移风易俗的释义

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语出《礼记.乐记》

● 移风易俗的辨形

易,不能写作“移”或“异”。

● 移风易俗的典源

#《礼记.乐记》1>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注解〕

典故或见于《荀子.乐论》。

〔参考资料〕

《荀子.乐论》
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 移风易俗的辨识

近义成语

改俗迁风

● 移风易俗的书证

《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源)

《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

《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引秦.李斯〈上书谏逐客〉:“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太宗贞观二年》:“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

《醒世姻缘传》第五二回:“所以这做官的人,要百姓移风易俗,去恶归良,合在那鼓舞感化。”

● 移风易俗参考词语

易俗移风

ˋ ㄙㄨˊ ˊ ㄈㄥ

yì sú yí fēng

即“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下.先贤士女总赞》:“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清史稿.卷二九一.刘师恕列传》:“尔等不能端本澂源,躬先表率,而望秉铎司教之官,家喻户晓,易俗移风,所谓逐末而忘其本也。”

移风改俗

ˊ ㄈㄥ ㄍㄞˇ ㄙㄨˊ

yí fēng gǎi sú

即“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宋书.卷一九.乐志一》:“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武帝》:“公闲邪纳正,移风改俗,陶钧品物,如乐之和,是用锡公轩县之乐、六佾之舞。”

移风易尚

ˊ ㄈㄥ ˋ ㄕㄤˋ

yí fēng yì shàng

犹“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明.刘基〈苏平仲文集序〉:“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

移风革俗

ˊ ㄈㄥ ㄍㄜˊ ㄙㄨˊ

yí fēng gé sú

即“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功冠前王,德侔往圣。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唐.白居易〈策林四.禁厚葬〉:“故威行于下,则坏法犯贵之风移矣;礼适其中,则破产伤生之俗革矣。移风革俗,其在兹乎!”

变风改俗

ㄅㄧㄢˋ ㄈㄥ ㄍㄞˇ ㄙㄨˊ

biàn fēng gǎi sú

犹“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汉.王符《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变风易俗

ㄅㄧㄢˋ ㄈㄥ ˋ ㄙㄨˊ

biàn fēng yì sú

犹“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北史.卷二一.崔宏列传》:“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

风移俗改

ㄈㄥ ˊ ㄙㄨˊ ㄍㄞˇ

fēng yí sú gǎi

犹“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杜袭》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杜根)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风移俗易

ㄈㄥ ˊ ㄙㄨˊ ˋ

fēng yí sú yì

即“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夫乐者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

元.高明《琵琶记》第四二出:“斯三人者,朕甚嘉之。使四海亿兆,皆当仪刑斯人,垂范将来,风移俗易,教美化行,唐虞三代,诚可追配。”

风移俗变

ㄈㄥ ˊ ㄙㄨˊ ㄅㄧㄢˋ

fēng yí sú biàn

犹“移风易俗”。见“移风易俗”条。

《周书.卷四五.儒林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成语宝刀未老文字的意思
移风易俗中字的意思:
基本字义俗sú(ㄙㄨˊ)⒈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⒉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查字典
成语移风易俗图片
按成语首字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