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原作厉;振作;振奋;精:精神;图:设法;谋求;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宋史 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励精图治在勤民,宿弊都将一洗新。(元 马致远《青衫泪》楔子)
公元前68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刘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假借太后命令欲杀魏相,汉宣帝先发制人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同“励精求治”。
发愤图强,力求有所作为。《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神宗天子励精图治,闻王安石之贤,特召为翰林学士。”也作“厉精图治”。反纵逸酣嬉
励精 : 1.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
图治 : 1.想办法把国家治好。
励精图治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lì jīng tú zhì,
意思是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
发愤图强,力求有所作为。《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神宗天子励精图治,闻王安石之贤,特召为翰林学士。”也作“厉精图治”。
励,不能写作“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