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状语;形容注意力集中
他总是目不转睛地看老师讲课。
《孟子》是一本记述孟子思想与言行的儒家经书,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公孙丑上》提到,孟子弟子公孙丑问说,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呢?孟子就举战国时齐国的勇士北宫黝为例,说明他培养勇气使自己不动心的方法就是“不肤桡,不目逃”。后来汉代赵岐在为《孟子》做注解时,讲得更加详细:北宫黝这个人,即使人家要刺伤他的肌肤,他也不会因此退缩不前;就算人家要刺伤他的眼睛,他也不会转动眼珠子加以闪躲。说明面对外在的各种危急状况,他仍然勇敢不畏缩,坚定专注于自己的心志。后来《孟子》赵岐注原文中的“目不转睛”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凝神注视,注意力高度集中。
(1) ∶指眼睛注视不动。形容专注
两手扶了膝盖儿,目不转睛地怔着。——《儿女英雄传》
(2) ∶不转眼珠地(看)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镜中自己的像,在她天真的心灵里虚荣心取代了羞耻心
眼睛动也不动。形容凝神注视的样子。《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便立在一边偷看那人,目不转睛。”《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便坐于允侧。吕布目不转睛的看。”也作“目不转视”。近目不斜视﹑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转睛 : 1.转动眼珠。
目不转睛:汉语成语
目不转睛:胡彦斌演唱歌曲
目不转睛:注意力集中
目不转睛:王以太演唱歌曲
目不转睛,汉语成语。
拼音:mù bù zhuǎn jīng
眼球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两手扶了膝盖儿,~地怔着。”怔还可以用吓,惊等。
睛,眼珠。“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也不动。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汉.赵岐.注。后亦用“目不转睛”形容凝神注视,注意力高度集中。
睛,不能写作“晴”。
黝:音一ㄡˇ,人名,指北宫黝。战国时齐国勇士。
桡:音ㄋㄠˊ,屈服。
却:退缩。
《孟子.公孙丑上》汉.赵岐.注:“人刺其肌肤,不为桡却,刺其目,目不转睛逃避之矣。”(源)
晋.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宋.杨士瀛《仁斋伤寒类书.卷六.直视》:“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病人邪气极盛,冒其正气,遂使神志不慧,目不转睛,而为之直视。”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便立在一边偷看那妇人,目不转睛。”
《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便坐于允侧。吕布目不转睛的看。”
《古今小说.卷四.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小姐先在门傍守候,觑着阮三目不转睛,阮三看得女子也十分仔细。”
《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走了一会,又到帘儿边望望,见那女子还在那里目不转睛的向这边呆望。一连偷瞧了几次,都是如此。”
清.林时对《荷牐丛谈.卷一.徐武功王威宁将略》:“杜菫者,门下士也。一夕觞之酒,忽问曰:『汝谓何等人可以作宰相?』菫谢『不知』。曰:『左边堆数十万金,右边杀人流血,而目不转睛者乃真宰相也。』”
目不旁瞬
mù bù páng shùn
瞬,转动眼珠。“目不转瞬”犹“目不转睛”。见“目不转睛”条。清.徐珂《清稗类钞.技勇类.某少女与盗角飞檐术》:“俄顷,据案坐,秉烛观书,目不旁瞬。”
目不暂瞬
mù bù zhàn shùn
瞬,转动眼珠。“目不暂瞬”犹“目不转睛”。见“目不转睛”条。《洛阳伽蓝记.卷二.宗圣寺》:“有像一躯,举高三丈八尺,端严殊特,相好毕备,士庶瞻仰,目不暂瞬。”
目不转瞬
mù bù zhuǎn shùn
瞬,转动眼珠。“目不转瞬”犹“目不转睛”。见“目不转睛”条。明.黄淳耀〈祭周巢轩先生文〉:“公之为人道绝淄磷,崩山在前目不转瞬。”
清.徐珂《清稗类钞.工艺类.捏粉》:“其法取面粉一团,与求画者对案坐,目不转瞬,私自于袖底捏其形状,捏成,取出,则面部上之一凹一凸,一纹一缕,无不纤微适合。”
目不转视
mù bù zhuǎn shì
犹“目不转睛”。见“目不转睛”条。清.吴伟业〈张南垣传〉:“君踌躇四顾,正势侧峰,横支竖理,皆默识在心,借成众手。常高坐一室,与客谈笑,呼役夫曰:『某树下某石可置某处』,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
眼不转睛
yǎn bù zhuǎn jīng
即“目不转睛”。见“目不转睛”条。《西游记》第七○回:“行者在旁,眼不转睛,看着那怪揭起两三层衣服,贴身带着三个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