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晋书 刘颂传》:“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以尽事适今。”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清 魏源《圣武记》第11卷:“为政贵因时制宜。”
所谓“制宜”,义为采取适当措施,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词语,是说当时、地、事各种条件产生变化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因应。其中“因时制宜”见于《淮南子.泛论》。作者以为,古时的法律制度不能适用于今日,古时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也就是说:法律制度应顺应民俗而随时调整,武备、兵器应依据时局变迁而因应改良。后来“因时制宜”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
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晋书·刘颂传》
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周书.卷二四.卢辩传》:“自魏末离乱,孝武西迁,朝章礼度湮坠咸尽。辩因时制宜,皆合轨度。”《文明小史.第一回》:“除了几处通商口岸,稍能因时制宜,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近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反刻舟求剑
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语本《淮南子.泛论》。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法度:法律和制度。
节:限制、控制。
时变:时局的变迁。
《晋书.卷四六.刘颂列传》:“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以尽事适今。”
《宋史.卷三一一.晏殊等列传》:“论曰:『……仁宗之世,天下承平,因时制宜,济以宽厚,相臣预有力焉。』”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一.武事余记》:“为政贵因时制宜,应如何酌减,以复旧制,着会议具奏。”
《文明小史》第一回:“我们中国,都是守着那几千年的风俗,除了几处通商口岸,稍能因时制宜,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
《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一》:“而杀虎口之议亩租,察哈尔属之戢私垦,……列朝因时制宜,不拘成例。”
因变制宜
yīn biàn zhì yí
犹“因时制宜”。见“因时制宜”条。《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江充》:“充因自请,愿使匈奴。诏问其状,充对曰:『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
随时制宜
suí shí zhì yí
犹“因时制宜”。见“因时制宜”条。《晋书.卷八九.忠义列传.周崎》:“州将使求援于外,本无定指,随时制宜耳。”
宋.苏舜钦〈咨目〉其七:“仍辟署一二有才识晓边事者,使往来经画于河北、陕西,庶知几变,随时制宜,盖大臣不可数出而亲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