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原作“不绝若线”。
宋 苏轼《前赤壁赋》:“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象用一根细线连着,形容极其危急。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
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歌声》
仅有一线连系未断。比喻局势危急。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也作“不绝如线”、“不绝若线”。
比喻声音细微悠长,似断非断。宋.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仅有一线连系未断。比喻局势危急。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也作“不绝如线”、“不绝若线”。
2.比喻声音细微悠长,似断非断。宋.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绝,不能写作“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