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成语词典网 > 庐山面目的意思
shān miàn

庐山面目

成语庐山面目的知识

● 庐山面目的解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庐山面目的出处

清 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 庐山面目收录于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 庐山面目的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真相

● 庐山面目的例句

我们要揭开他的庐山面目

● 庐山面目的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庐山面目的典故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着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 庐山面目的意思

见“[[庐山真面目]]”。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 庐山面目的词语分开解释

庐山 : 又名“匡山”、“匡庐”。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滨长江,东临鄱阳湖。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苍翠,云海弥漫。有仙人洞、花径、大小天池、三叠泉、含鄱口、五老峰、香炉峰、秀峰、东林寺、庐山温泉等名胜古迹。夏季凉爽,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
面目 : ①相貌:面目可憎。②事物的外在状况;表面:面目一新|庐山真面目。③面子;脸面:没有面目见老朋友。

● 庐山面目的网络解释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 庐山面目的释义

义参“庐山真面目”。见“庐山真面目”条。

● 庐山面目的典源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


横看成岭1>侧成峰2>,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3>真面目,只缘4>身在此山中

〔注解〕

岭:相连的山。

峰:高而尖的山头。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

缘:因为。

● 庐山面目的书证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比之情史者,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 庐山面目参考词语

庐山真面目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宝刀未老文字的意思
庐山面目中字的意思:
基本字义庐(廬)lú(ㄌㄨˊ)⒈ 房舍:茅庐。庐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⒉ 姓。统一码庐字UNICODE编码U+5E90,10进制:24208,UTF-32:00005E90,U...>>查字典
成语庐山面目图片
按成语首字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