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让人震撼;也让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静。
唐 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
韩愈,字退之,唐河阳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后来哥哥死于贬谪之地,靠着嫂嫂教养成人。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限制韩愈的志气,他努力读书,终于如愿在朝廷为官。但个性耿直的韩愈,屡次犯颜直谏,因而被一再贬黜。在韩愈给他弟子李翱的〈与李翱书〉中提及:他在京八九年,没有收入,都靠求人度日,过得非常辛苦。在心灵上也留下不小的创伤。事过之后,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更是令人伤心得不知如何自处。可见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后来“痛定思痛”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吸取惨痛教训,警惕未来。
事后追忆痛苦的往事,痛苦更甚
语本唐.韩愈〈与李翶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而更加伤心。《隋唐演义.第九八回》:“到后来痛定思痛,凡身之所经,目之所睹,耳之所闻,无一不足以助其悲思。”反至死不悟
法语 (expr. idiom.) tirer une leçon d'une affaire fâcheuse
痛定 : 1.见"痛定思痛"。2.谓悲痛的心情趋于平静。
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也不知如何处理,而更加伤心。语本唐.韩愈〈与李翱书〉。后也用“痛定思痛”比喻吸取惨痛教训,警惕未来。
无所取资:没有地方取得生活费用。指没有收入。资,费用。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常言道:痛定思痛。李承祖死时,玉英慌张慌智,不暇致详。到葬后渐渐想出疑惑来。他道:『如何不前不后,恰恰里到家便死?不信有恁般凑巧!』”
《红楼梦》第八二回:“又想梦中光景,无倚无靠,再真把宝玉死了那可怎么样好!一时痛定思痛,神魂俱乱。又哭了一回,遍身微微的出了一点儿汗。扎挣起来,把外罩大袄脱了,叫紫鹃盖好了被窝,又躺下去。”
《儿女英雄传》第一二回:“『我的孩子,你可受了苦了!你可疼死我了!你可坑死我了!』说罢,放声大哭。公子想起自己那番苦楚,痛定思痛,也不觉失声痛哭。两边仆妇丫鬟看见,无不落泪,个个上前相劝。”
痛减思痛
tòng jiǎn sī tòng
即“痛定思痛”。见“痛定思痛”条。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四.均田》:“不一月竣事,上下帖然。未知余之罪得小解否?痛减思痛,毛发尚自凛凛,恐老死无能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