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朱自清《自序》:“《你我》原想写一篇短小精悍的东西;变成那样尾大不掉,却非始料所及。”
春秋时期,令尹公子围杀了兄长成为楚灵王,他把兵权交给公子弃疾,自己整天在宫中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公子弃疾一再对外扩张,楚灵王封他为蔡公。芋尹申无宇坚决反对,认为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后来弃疾杀了楚灵王而成为楚平王。 【出处】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左传·昭公十一年》
“尾”指鸟兽虫鱼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也就是尾巴。“掉”是摆动、摇动的意思。“尾大不掉”指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尾巴是肢体的末梢,理应受到肢体的控制,如今却因为尾巴长得过大,使得肢体控制不易,难以摆动,于是古人就用这种情形来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使得在上者难以驾驭。在《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楚灵王问申无宇说︰“一个国家有大城市是好是坏呢?”申无宇就举了郑国曼伯、宋国子游、齐国无知、卫国献公四人为例,指出他们都是因为大城首长的权力太大,中央无法控制,最后叛变,因而遭到杀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认为︰“如果从这四个人的例子看来,有大城市对国家是有害的。树枝太粗就会折断,尾巴太大就摆动不易,大王您应该明白这道理。”后来“尾大不掉”被用来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亦用来比喻事物因轻重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兽类尾巴过长,摇摆起来困难。比喻下强上弱难以控制调动
二百余年,自相崇树,虽朝廷有时命帅,而世人多务逐君。习若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旧唐书·朱克融等传论》
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所谓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后亦比喻事物因本末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八.国事类.陈友谅始末略》:“今乘尾大不掉之舟,损兵弊甲,迟迟与吾相持。”也作“末大不掉”、“尾大难掉”。
尾大 : 1.比喻臣下势力强大。
不掉 : 1.不振。
掉,转动。“尾大不掉”指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后亦用“尾大不掉”比喻事物因轻重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左传.昭公十一年》:“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源)
汉.贾谊《新书.卷一.大都》:“若充之以资财,实之以重禄之臣,是轻本而重末也。臣闻『尾大不掉,末大必折』,此岂不施威诸侯之心哉?”
《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莫学那样背恩反噬,尾大不掉的,被人唾骂。”
《明史.卷一三九.叶伯巨列传》:“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糊涂世界》卷八:“舒大人弄到后来,也晓得尾大不掉,却又没法子想,只想换个地方,把这个担子给别人去挑。”
《清史稿.卷一三三.兵志四》:“地广人多,良莠不齐,不肖团长有跋扈情形,承办团练绅士又不能杜渐防微,随时举发,致有尾大不掉之势。”
尾大难掉
wěi dà nán diào
即“尾大不掉”。见“尾大不掉”条。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末大不掉
mò dà bù diào (变) mò dà bú diào
犹“尾大不掉”。见“尾大不掉”条。唐.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盭,无君君之心。予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宋.苏洵〈兵制〉:“周与汉唐,邦镇之兵强;秦,郡县之兵弱。兵强故末大不掉,兵弱故天子孤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