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元 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①《成语辞海》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张洁《沉重的翅膀》:“准得丢盔卸甲地落荒而去。”
此处所列为“弃甲曳兵”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主张“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各国经常互相攻伐,为了遏止战祸的蔓延,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游列国,倡导实行王道,重视仁义,以改变这种好战的风气。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治理国事,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河内的灾民迁移到河东,又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来赈济。当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处理。看看邻国,没有一个国君像我这样用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您向来喜欢打仗,我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战鼓咚咚的响着,两军开战,刀剑交锋,但却有战败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人却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子小。您觉得怎么样呢?”梁惠王说:“这是不对的,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说:“您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奢望百姓会比邻国多了。”意思是说,梁惠王和其他国家一样,都不实行王道,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来归附呢!后来原文中的“弃甲曳兵”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战败落荒而逃,亦用于比喻放弃或被打败。
(1) 形容吃了败仗逃跑时的狼狈样子
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
(2) 亦作“丢盔弃甲”
形容打败仗后,狼狈逃跑的样子。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一折》:“想十三人舞袖登城临汴梁,向青城虏了上皇。(云)諕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也作“丢盔弃甲”。
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亦比喻事情的失败。
义参“弃甲曳兵”。见“弃甲曳兵”条。
此处所列为“弃甲曳兵”之典源,提供参考。
填然:鼓音饱满的样子。
兵刃既接:指两军交锋。兵刃,指武器。
走:逃跑。
直:只是。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一折:“想十三人舞袖登城临汴梁,向青城虏了上皇。(云)諕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弃甲曳兵
qì jiǎ yì b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