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辩论、争论激烈的场合
日内瓦,话重说。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陈毅《满江红 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
丘处机(西元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以七十四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停止残杀行为,并提出敬天爱民的治国想法。在道教史上,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为龙门派的祖师。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和济世安民的抱负,文学诗词也有丰富的成果,目前流传近五百首诗和一百五十首词。其作品不追求辞藻之华丽,有朴实、明快之风格。诗词中除宣扬道教理论外,还有部分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神光灿.悲欢绝念〉词点出一般人常为世俗所困,对于如何求得大道,多感到迷惑。丘处机以为修道者不在于唇枪舌剑以争论大道,亦不在追求学问渊博,唯有抛开世间的尘劳,反朴归真,才能修真得道。后来原文中的“唇枪舌剑”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辩论激烈,言辞犀利。又元代作家高文秀创作的杂剧《保成公径赴渑池会》也使用了“唇枪舌剑”一词,内容写到赵国文臣蔺相如两次顺利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文中蔺相如说:“这是一场不需要动到百万士卒的战争,我的唇是枪,舌是剑,凭着锐利唇舌的犀利言辞,便能产生安定国家政权的效益。
以唇作枪,以舌为剑。形容言辞犀利辩论针锋相对
唇如枪,舌如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犀利。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一折》:“凭著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也作“剑舌枪唇”、“舌剑唇枪”。
唇如枪,舌如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犀利。 语或出元.丘处机〈神光灿.悲欢绝念〉词。
剑,不能写作“箭”。
“唇枪舌剑”和“针锋相对”;都可形容辩论时言词激烈。但“唇枪舌剑”偏重在言辞的尖刻;“针锋相对”偏重在对对方的攻击;或针对对方进行回击;还可比喻双方论点、行动、立场尖锐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