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延长;益:增加。 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祝颂别人长寿
服肉芝延年益寿。(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宋玉(约前298年—约前222年),为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他写下了不少传世经典的作品,譬如〈高唐赋〉、〈神女赋〉及〈登徒子好色赋〉等。〈高唐赋〉这篇作品由序及正文两部分组成,序的部分借着描写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远望高唐的景观,看到高唐上方的云气千变万化,进而带出过去楚怀王也曾经游览高唐,并在梦中遇见巫山神女的情景。后面的正文则分别描述了高唐地区的山川地形景观,首先是雨过天晴之后,百川汇聚,水势汹涌澎湃的情状。又山中草木繁茂杂生,风吹枝条所发出的悲鸣声,令人动容。至于山势险峻,岩石参差堆叠,望去又令人惊心动魄。另外还写出仙人在高唐聚会祈祷,以及楚王奏乐田猎的盛况。整篇文章在极尽排比铺写后,最后才进入主题,指出楚王的心里应该想着百姓,为国家的祸福忧心,任用贤能的人来辅助自己才能的不足。如此一来,不仅身上九窍得以畅通,精神更加清朗,寿命自然能绵延到千万岁。后来原文中的“延年益寿”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指拉长岁数,增加寿命。多作为颂祝人长寿的用词。
延长寿命,增加岁数。用作祝人长寿之词
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
延长寿命,多为颂祝人长寿的用词。《文选.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也作“益寿延年”。
延年益寿是一个汉语成语,延长寿命。益:有益于、增进、好处之意,延:延长
拉长岁数,增加寿命。多作为颂祝人长寿的用词。语出东周战国.宋玉〈高唐赋并序〉。
益,不能写作“意”。
斋戒: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夫妻不同房,严守戒律,以示虔诚庄敬。
差:音ㄔㄞ,选择。
简舆玄服:减省车马随从,穿上黑色衣服。
云斾:有云彩纹饰的大旗。斾,同“旆”,音ㄆㄟˋ。
蜺为旌:装饰着五彩羽毛的旗子。蜺,同“霓”,音ㄋ一ˊ,彩虹。
翠为盖: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车盖。
发蒙:启发蒙昧。
九窍:指人身上的九个孔窍,包含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及排尿口、肛门。
东周战国.宋玉〈高唐赋并序〉:“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源)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晋.葛洪《神仙传.卷一.彭祖》:“乃令采女乘轻?而往问道于彭祖,采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
《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引《龙鱼河图》:“天有四表,月有三道,圣人知之,可以延年益寿。”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六.边洞玄》:“举世之人皆愿长生不死,延年益寿。”
延寿益年
yán shòu yì nián
即“延年益寿”。见“延年益寿”条。汉.桓谭〈祛蔽〉:“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
延龄增寿
yán líng zēng shòu
犹“延年益寿”。见“延年益寿”条。《艺文类聚.卷八四.宝玉部下.贝》引《相贝经》:“紫愈疾,朱明目,绶消气障,霞伏蛆虫,虽不能延龄增寿,其御害一也。”
益寿延年
yì shòu yán nián
即“延年益寿”。见“延年益寿”条。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南阳有菊潭,又有甘谷泉,人饮其水,皆得益寿延年。”
《八仙得道》第三五回:“要是不然,天下之大,每天都要死去几人,你纵有万分慈悲之心,岂能人人援手,使他益寿延年;再则何处去找这许多起死回生的丹砂呢?”
《三侠五义》第四○回:“因此赏参,要加上别的药味,配甚么药酒。每日早晚喝些,最是消除百病,益寿延年。”
益寿延龄
yì shòu yán líng
犹“延年益寿”。见“延年益寿”条。唐.李峤〈宝剑篇〉诗:“除灾辟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
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一二.白玉楼》:“寺僧曰:『秫即山中所产,水则取之葛稚川丹井,故其色红。酿成,名曰赤霞仙膏,藏窖中十年,始可饮。久饮益寿延龄,不减上池功德水也。』”
《绣云阁》第三一回:“询曰:『此蚌得于何所?』渔子曰:『在海角得之。』七窍曰:『售市何用?』渔子曰:『巨蚌肉甚鲜美,可医百疾,老年食此,又能益寿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