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风中的烛火。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人生垂暮之年的残余时日;随时都可能完结。比喻人到垂暮之年;活不长久了。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有许多象祁老者的老人,希望在太平中度过风烛残年,而侵略者的枪炮打碎了他们的希望。(老舍《四世同堂》六)
“风烛残年”系由“风烛”及“残年”二语词组合而成。
“风烛”即“风中之烛”,意指灯烛在风中摇晃,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比喻身体孱弱,生命即将消逝。
“风烛”一词见于古辞〈怨诗行〉,此诗内容为感叹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暂,随时光流转,顷刻间就如风中的烛火,岌岌可危。
“残年”则见于《列子.汤问》中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传太行、王屋两山本在河南、汉水之间,愚公住在两山之北,两座大山的阻挡使他出入非常不便。高龄九十的他,于是率领着家人,一铲一铲地想把山铲平。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笑着阻止他说:“你真傻啊!你以为自己还能活多久?别说把山铲平,我看你连稍微毁损它的能力都没有。”愚公听了并不为所动,仍是继续坚持下去,终于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把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残年”一词即见于智叟嘲笑愚公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是说愚公九十岁了,能存活的日子本来就不多,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
“残年”即指暮年、老年。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风烛残年”,用来形容人身体衰弱,不久于世的晚年,例如清代小说《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但愿天可怜见,着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老夫风烛残年,倘不能亲见,九泉下也兀自欢喜。”这里便是以“风烛残年”比喻年事已高,不久于世。
风中之烛易灭。喻指老人的残年,不久于世
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是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儿女英雄传》
形容人已衰老,不久于世的晚年。《荡寇志.第六回》:“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老夫风烛残年,倘不能亲见。”近风中残烛﹑行将就木﹑垂暮之年
风烛 : 1.风中之烛。2.风中之烛易灭,后遂以"风烛"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残年 : 1.一生将尽的年月。多指人的晩年。2.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风烛”,灯烛在风中摇曳,明暗不定,也极易灭熄。比喻人生命可危。语本古辞〈怨诗行〉。“残年”,暮年。语出《列子.汤问》。“风烛残年”形容人身体孱弱,不久于世的晚年。
残,不能写作“惨”。
促:短促。
奄:音ㄧㄢˇ,急遽、匆促。
河曲智叟:一位住在黄河曲流处的智慧长者。
不惠:不聪明。惠,或作慧。
曾:音ㄗㄥ。尚且。
《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再说设或生个不肖之子,漫讲得济,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但愿天可怜见,着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老夫风烛残年,倘不能亲见,九泉下也兀自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