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调和;配合得均匀合适;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及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现比喻客观条件有利。
《旧唐书 礼仪志一》引《六韬》:“既而克殷,风调雨顺。”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自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物康阜,真是升平世界。(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风调雨顺”的意思是风雨及时而适量。这个成语可用来形容丰年安乐,天下太平的景象。典源出自《六韬》。《六韬》记载太公姜尚与周文王、武王商讨如何推翻商朝的谋划内容,共有六篇。前二篇文韬、武韬为政治的战略,后四篇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则是军事的战略。《旧唐书》有一段《六韬》佚文记载:武王伐纣,天下大雪,雪深三尺,突然有五人乘马车,后面跟着二人骑马,到营帐前求见武王。武王觉得很奇怪,就问太公姜尚,太公说:“他们是五方之神,天意要您建立周朝,他们是前来接受派遣的。”武王马上迎接五神入营,请他们协助驱除纣王,救众生于水火之中。武王消灭殷商的暴政后,五神完成任务,随即返回天庭。从此风雨及时,五谷丰收,人民富乐安康,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即摘自典源,用来形容丰年安乐,天下太平的景象。
指风雨适时,与农事有利。形容年成好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风雨及时而适量。比喻丰年安乐的景象。《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上.贤妃徐氏传》:“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谨之灾。”《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话说国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作“雨顺风调”。
风调 : 1.人的品格情调。2.诗文的风格,格调。3.事物的风味特色。
风调雨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指寺庙山门两旁所塑的四天王。
风雨及时而适量。形容丰年安乐,天下太平的景象。语出《六韬》。
武王:周武王,姬发,生卒年不详,文王之子。因商纣暴虐无道,乃率领诸侯伐商,大战于牧野,败纣而代有天下,都镐京。在位十九年崩,谥曰武。
纣:商纣,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虽才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太公:太公望吕尚,字子牙,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年老隐钓山林,周文王出猎,遇于渭水之阳,相谈甚欢,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克殷,封于齐。
五方之神:东西南北中之神。东方之神行属木,南方之神行属火,西方之神行属金,北方之神行属水,中央方之神行属土。
受事:接任办事。
殷: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汤始号为商,传至盘庚,改号为殷,故称为“殷商”。
《旧唐书.卷二一.礼仪志》引《六韬》:“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源)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征伐》:“贞观已来,二十有余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
《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话说国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故有得道的皇帝,遇着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亲到泰山顶上,祭祀岳神,刻下一篇纪功德的颂,告成天地。”
《三侠五义》第一回:“话说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相传至太宗,又至真宗,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真是风调雨顺,君正臣良。”
雨顺风调
yǔ shùn fēng tiáo
即“风调雨顺”。见“风调雨顺”条。五代十国前蜀.杜光庭〈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弓弢戢偃,雨顺风调,百谷有年,五兵永息不任。”
《西游记》第三七回:“悔过前非,重兴今善,放赦了那枉法冤人,自然天心和合,雨顺风调。”
风调雨节
fēng tiáo yǔ jié
即“风调雨顺”。见“风调雨顺”条。宋.朱熹〈上宰相书〉:“政使风调雨节,时和岁丰,尚不可谓之无事,况其饥馑狼狈至于如此!”
风雨调顺
fēng yǔ tiáo shùn
即“风调雨顺”。见“风调雨顺”条。唐.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雨调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八:“仁恤斯民,庶几克享天心,风雨调顺,年谷丰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