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成语词典网 > 路无拾遗的意思
shí

路无拾遗

成语路无拾遗的知识

● 路无拾遗的解释

见“路不拾遗”。

● 路无拾遗的出处

《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 路无拾遗收录于

①《成语辞海》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 路无拾遗的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风气好

● 路无拾遗的典故

此处所列为“路不拾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路不拾遗”原作“道不拾遗”。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喜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后公叔痤死,魏王不用,于是逃亡至秦国,得到秦孝公赏识,用为秦国宰相。商鞅治理秦国,实行变法,施行法令极其澈底,一切公正无私。惩治犯罪之人,不避强权贵族;奖赏有功者,也不会偏袒亲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处罚其老师,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后,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人民对于不应得的东西,也不会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军政方面,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后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的实际例子,分别在《韩非子.内储说下》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记载:孔子在鲁国的时候,把鲁国治理得很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 路无拾遗的意思

1.见"路不拾遗"。

形容社会风气良好。参见“道不拾遗”条。《孔子家语.卷一.相鲁》:“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明.徐元《八义记.鉏麑触槐》:“今夕拜告神祇,愿满朝文武,各依官职,谗言不入,运民路无拾遗。”也作“道不拾遗”、“路不拾遗”。

● 路无拾遗的词语分开解释

拾遗 : ①拾取他人的遗失物。也比喻轻而易举:道不拾遗|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②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拾遗汉事|拾遗补缺|补过拾遗。③唐代谏官名。

● 路无拾遗的网络解释

〖成语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妇人把给母亲治病的钱装进包袱,急匆匆回娘家看望母亲。过武阳镇时稍微歇息,不小心将包袱留在路边。过了很久才想起自己的包袱掉了,急得直哭,人们告诉她武阳镇的人是路不拾遗的,她赶忙回去找到了她的包袱。

● 路无拾遗的释义

义参“路不拾遗”。见“路不拾遗”条。

● 路无拾遗的典源

此处所列为“路不拾遗”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秦策一》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1>治秦2>,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3>强大,赏不私4>亲近,法及太子,黥劓5>其傅。期年6>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7>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注解〕

商君: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人,或称“卫鞅”。少好刑名法术之学,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为相,说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国富强后,因功受封于商,号为商君。其人用法严苛,树敌众多,孝公卒,遂被车裂而死。

秦:周朝国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以为附庸。嗣后屡经迁徙,至秦襄公始立国。传至秦孝公时定都咸阳,国势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迨始皇统一中国,乃代周而有天下。

讳:避开、顾忌。

私:偏爱、袒护。

黥劓:音ㄑㄧㄥˊˋ,古代刑罚名。黥,在犯人面、额等处刺字涂墨。劓,将犯人鼻子割去。

期年:一周年。期,音ㄐㄧ。

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

〔参考资料〕

另可参考:《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路无拾遗的书证

《孔子家语.卷一.相鲁》:“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明.徐元《八义记》第一五出:“今夕拜告神祗,愿满朝文武,各依官职,谗言不入,军民路无拾遗。”

● 路无拾遗参考词语

路不拾遗

ㄌㄨˋ ㄅㄨˋ ˊ ˊ

lù bù shí yí

成语宝刀未老文字的意思
路无拾遗中字的意思:
基本字义拾shí(ㄕˊ)⒈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⒉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⒊ “十”的大写。⒋ 旧称射箭人穿...>>查字典
成语路无拾遗图片
按成语首字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