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藏:暗藏;祸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着坏主意;怀着害人的意图。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
初与我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柳氏子》)
春秋时期郑国王穆公的孙子公孙段想把女儿嫁给楚国高官公子围,以达到联盟的目的。在迎亲的时候,公子围带很多人马到郑国都城外,让郑国大夫子产识破其中的诡计,用计迫使公子围单独进都城迎娶,让郑国避免亡国。
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春秋时期,郑国是个小国,想和大国楚国保持良好关系,于是郑国大夫公孙段便将女儿许配给楚国公子围。但楚国其实想利用这个机会进入郑国首都,把郑国灭掉,所以当天公子围率领一大队楚国士兵前往。郑国大夫子产觉得情况不对,便派子羽前去阻止楚国进城,子羽说:“我们的城池太小了,容不下那么多人,就在城外举行婚礼吧!”但楚人以为如此不合礼法,坚持要进城。子羽只好直接了当地说:“我们国家狭小并不是罪过,但若依赖大国而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就是罪过了。我们本来希望联姻后,可以靠大国的力量安定自己,你们恐怕只是包藏祸心,前来算计我们吧!”楚人知道他们的诡计早被看穿,只好放弃原有的计划,但为了保持颜面,仍坚持进城迎娶,答应不携带武器,郑国这才放行。后来子羽话中的“包藏祸心”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怀藏诡计,图谋害人。
祸心:害人之心。心里藏着坏念头
瞧这家伙鬼鬼祟祟的样子,准知道他包藏祸心
怀藏诡计,图谋害人。《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犹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也作“苞藏祸心”。近心怀叵测﹑心存不轨
德语 üble Absichten haben (S)
法语 (expr. idiom.) avoir de mauvaises intentions
怀藏诡计,图谋害人。语出《左传.昭公元年》。
“居心叵测”
祸;左边是“礻”,不能写作“衤”。
安靖:安定。
距违:抗拒违背。
馆人:看守馆舍的人。
其:岂、难道,表示反诘。
丰氏之祧:丰氏宗族的始祖庙。丰氏,公孙段之赐姓为丰,故丰氏即指公孙段的宗族。祧,音ㄊㄧㄠ,远祖庙。
“包藏祸心”及“居心叵测”都有心存奸险的意思。
“包藏祸心”侧重于将意图隐藏起来,不使显露;“居心叵测”侧重于意图难测。
包藏祸心 | 居心叵测 | 例句 |
---|---|---|
○ | ㄨ | 聘用他本打算好好栽培,谁知他竟∼,窃取我们的机密。 |
ㄨ | ○ | 对方突然发动笑脸攻势,∼,我们得小心提防。 |
《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源)
《宋史.卷三八八.陈槖列传》:“盖金非可以义交而信结,恐其假和好之说,骋谬悠之辞,包藏祸心,变出不测。”
《金史.卷一○一.承晖传》:“平章政事高琪,赋性阴险,报复私憾,窃弄威柄,包藏祸心,终害国家。”
《聊斋志异.卷五.柳氏子》:“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不图包藏祸心,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隋唐演义》第九一回:“安禄山包藏祸心,已非一日,当时有赴阙若言其反者,陛下辄杀之,使得逞其奸逆,以致乘舆播迁。”
包藏奸心
bāo cáng jiān xīn
犹“包藏祸心”。见“包藏祸心”条。《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包藏祸胎
bāo cáng huò tāi
犹“包藏祸心”。见“包藏祸心”条。《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列传上.临川靖惠王宏》:“岂谓汝狼心不改,包藏祸胎,志欲覆败国计,以快汝心。”
包藏逆心
bāo cáng nì xīn
犹“包藏祸心”。见“包藏祸心”条。《宋书.卷六九.范晔列传》:“岂苞藏逆心,以招灰灭。”
苞藏祸心
bāo cáng huò xīn
苞,通“包”。“苞藏祸心”即“包藏祸心”。见“包藏祸心”条。《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皇后寿)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
宋.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况西贼父祖以来,蓄养奸谋,一旦叛命,乘累胜之气,而遣人纳和,此固苞藏祸心,别营凶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