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 ★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文同(西元1018∼1079),字与可,北宋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人。擅长诗文书画,以画竹及山水闻名。和苏轼是表兄弟,也是感情深厚的好朋友。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曝晒书画时,找到了文与可赠送给他的〈筼筜谷偃竹图〉。因为当时文与可已经过世,睹物思人,于是以此画为篇名,写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中叙述文与可画竹的理论和对文与可的怀念。文与可十分喜爱竹子,所以在窗前种了一大片竹子,无论晴雨寒暑,都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形和姿态变化。文与可曾告诉苏轼说:“画竹之前,胸中必须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后心手相应,如此才能将竹子生动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文字成为古代重要的绘画理论。后来“胸有成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处事有定见。
胸有成算。比喻作事之先已有成算在胸
岂知皮匠胸有成竹,早把火刀、火石摸在手中,一敲就着。——清· 李绿园《岐路灯》
本指画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语本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比喻处事有定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但是看承晖的精神,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也作“成竹在胸”。近心中有数,胸有定见反不知所措,心中无数,胸中无数,束手无策
德语 einen gut durchdachten Plan haben , seiner Sache sicher sein, im Brustton der Überzeugung
法语 (expr. idiom.) Avoir une image de bambou bien claire dans son esprit avant de le dessiner, avoir un bon plan, stratagème en tête, être sûr de ce qu'on va faire
胸有成竹是一个成语,比喻熟练有把握,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指画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 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ㄩㄣˊ ㄉㄤ)谷偃竹记〉。后用“胸有成竹”比喻处事有定见。
竹,不能写作“足”。
“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有“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竹子时,先将竹节一节节画好,再逐一添加竹叶上去。为,音ㄨㄟˊ,作。累,音ㄌㄟˇ,增加。
岂复:岂,意为怎么;复,相当于口语的副词“还”(音ㄏㄞˊ),岂复有竹乎的意思是那里还有竹子呢?
熟视:细看。
遂:进。
兔起鹘落:兔子刚跃起,鹘鸟就猛冲下来。此比喻书画时笔势的健疾。鹘,音ㄏㄨˊ,鹰一类的鸟,亦称隼。见“兔起鹘落”。
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但是看承晖的精神,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
《文史通义.内篇二.古文十弊》:“自文人胸有成竹,遂致闺修皆如板印。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五.小癞子》:“所谓精者,如承丈人之蜩,如运郢人之斧,如射甘蝇之箭。胸有成竹,目无全牛,游戏出之,俯拾即是。”
《歧路灯》第六五回:“盘算谭绍闻的事,该怎么处,胸中已有成竹。”
成竹在胸
chéng zhú zài xiōng
即“胸有成竹”。见“胸有成竹”条。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作律诗虽争起笔,尤贵以气格胜。须要成竹在胸,操纵随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