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后十余年,忽下山归其家,复与妻子如旧……嗟乎,有始有卒者难矣哉!★元·刘祁《归潜志》卷五
此处所列为“有始有终”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有始有终”典源作“有始有卒”。始,最初、根本的意思;卒,最终、末节的意思。孔门中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子游与子夏并列文学一科。子游熟习礼仪,曾经担任鲁国武城宰,治理期间,能用礼乐教化士民;而子夏通晓《诗》义,着有《诗序》,曾讲学于西河。虽然子夏与子游在文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但在教授学生的内容上,却彼此大异其趣,有各自的见解。《论语.子张》就曾经记载:“子游认为子夏的学生,如果只是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都不过是枝微末节的小事而已,至于作为本务的学问却没学到,这怎么可以呢!”这话传到子夏耳里,他不以为然地说出:“君子之道该先传授哪一项呢?而哪一项须放在后面讲述呢?这个道理就像各种草木,生长情形各异,必须区分类别,然后才可栽种。因此,无论本务还是末节,都是君子的学问,怎么可以随意批评诋毁呢?能够将本务与末节融会贯通,恐怕只有圣人做得到吧!”后来“有始有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有开头,有结尾。比喻做事能贯彻到底。
谓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有开头,有结尾。比喻做事贯彻到底。《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清史稿.卷二二五.额亦都传》:“顺治十一年,世祖命立碑旌功,亲为制文,详著其战阀,以为『忠勇忘身,有始有卒,开拓疆土,厥积懋焉。』”也作“有始有终”。
义参“有始有终”。见“有始有终”条。
此处所列为“有始有终”之典源,提供参考。
子游:孔子弟子言偃(西元506~?) ,春秋吴国人。仕鲁为武城宰,习于礼,以文学著称,孔门四科中列于文学科。
子夏:孔子弟子卜商(西元前507~?),春秋卫国人。习于《诗》,擅长文学,与子游同列孔门四科之文学。孔子殁后,子夏讲学于西河,魏文侯师事之。
门人小子:指子夏门下的弟子。
抑:一ˋ,不过是。
诬:音ㄨ,诬陷、诋毁。
《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源)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愼终》:“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
《清史稿.卷二二五.列传.额亦都》:“顺治十一年,世祖命立碑旌功,亲为制文,详着其战阀,以为『忠勇忘身,有始有卒,开拓疆土,厥积懋焉。』”
有始有终
yǒu shǐ yǒu zh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