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chén cāng hǎi
珠沉滄海
珠沉滄海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①《成语辞海》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此处所列为“沧海遗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狄仁杰(西元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据《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列传》载,狄仁杰的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为官,家学渊源深厚,使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潜心研究学问。在他小时候,有次门人被人杀害,官吏便到狄家来盘问案情,所有人都争着向官吏辩护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杰继续专心读书,没有受到影响。后来狄仁杰以明经举第,出任为汴州参军。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诬陷,由黜陟使阎立本审讯。在审讯时,狄仁杰据理直言,陈诉冤情,由于对答如流,让阎立本十分惊讶,临走时称赞道:“孔子曾说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见你的表现,而国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说是遗漏在沧海里的一颗明珠啊!”阎立本就荐举他为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一生忠于唐室,勤于吏职,政绩颇着,又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拥戴,终能上承贞观,下继开元,为唐朝开展另一个盛世。后来原文中的“沧海遗珠”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贵事物。
如果单就“遗珠”的典故来看,那在《庄子.天地》里头就已经有一则关于“遗珠”的寓言。传说黄帝到赤水北方游历,在路上遗失了宝珠,便派出足智多谋的知去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又派眼明手快的离朱和吃诟去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最后黄帝没法子,只好派出平时就糊里糊涂的象罔,结果宝珠却被他找到了。因此黄帝惊讶道:“我派出那么多精明干练的臣子去找宝珠都没有用,怎么会被最糊涂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里的宝珠,其实是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它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来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强得到,只会离道越来越远。因此庄子借着糊涂的象罔找到宝珠,比喻唯有离形去智,方能领悟真道。
沧海 : 大海的水呈青绿色,因指大海:面向沧海,思量着未来。
义参“沧海遗珠”。见“沧海遗珠”条。
此处所列为“沧海遗珠”之典源,提供参考。
典故或见于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诗二首之二。
让:谴责。
黄卷:书籍。古时为防书蠹,多用黄蘗染纸,因纸色黄,故称为“黄卷”。
偶:和。
黜陟使:唐太宗时恢复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派卿、监巡察各州,有罢免或升擢地方官吏之权,称为“黜陟使”。黜,音ㄔㄨˋ,贬斥。陟,音ㄓˋ,提升。
明.无名氏《运甓记》第七出:“二位,你壁竖风裁,盖世真儒卧草来。分明是珠沈(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
沧海遗珠
cāng hǎi yí z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