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被埋没的人才
冯自由《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虽其间不免有沧海遗珠之诮,然大体相差不远。”
狄仁杰(西元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据《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列传》载,狄仁杰的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为官,家学渊源深厚,使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潜心研究学问。在他小时候,有次门人被人杀害,官吏便到狄家来盘问案情,所有人都争着向官吏辩护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杰继续专心读书,没有受到影响。后来狄仁杰以明经举第,出任为汴州参军。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诬陷,由黜陟使阎立本审讯。在审讯时,狄仁杰据理直言,陈诉冤情,由于对答如流,让阎立本十分惊讶,临走时称赞道:“孔子曾说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见你的表现,而国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说是遗漏在沧海里的一颗明珠啊!”阎立本就荐举他为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一生忠于唐室,勤于吏职,政绩颇着,又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拥戴,终能上承贞观,下继开元,为唐朝开展另一个盛世。后来原文中的“沧海遗珠”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贵事物。
如果单就“遗珠”的典故来看,那在《庄子.天地》里头就已经有一则关于“遗珠”的寓言。传说黄帝到赤水北方游历,在路上遗失了宝珠,便派出足智多谋的知去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又派眼明手快的离朱和吃诟去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最后黄帝没法子,只好派出平时就糊里糊涂的象罔,结果宝珠却被他找到了。因此黄帝惊讶道:“我派出那么多精明干练的臣子去找宝珠都没有用,怎么会被最糊涂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里的宝珠,其实是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它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来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强得到,只会离道越来越远。因此庄子借着糊涂的象罔找到宝珠,比喻唯有离形去智,方能领悟真道。
海中珍珠被收采者遗漏。比喻被埋没的人材或为人所忽视的珍品。
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珍贵的事物。《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但有个抱艺怀才,那曾见沧海遗珠。”
沧海 : 大海的水呈青绿色,因指大海:面向沧海,思量着未来。
遗珠 : 1.谓遗失珍珠。语出《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2.指遗失的珍珠。3.喻指弃置未用的美好事物或贤德之才。
被采珠人遗漏在大海的珍珠。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或被人忽视的珍贵事物。 语出《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列传》。
典故或见于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诗二首之二。
让:谴责。
黄卷:书籍。古时为防书蠹,多用黄蘗染纸,因纸色黄,故称为“黄卷”。
偶:和。
黜陟使:唐太宗时恢复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派卿、监巡察各州,有罢免或升擢地方官吏之权,称为“黜陟使”。黜,音ㄔㄨˋ,贬斥。陟,音ㄓˋ,提升。
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诗二首之二:“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暂劳踪迹寄天涯。”
《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列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源)
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但有个抱艺怀才,那曾见沧海遗珠。”
珠沉沧海
zhū chén cāng hǎi
犹“沧海遗珠”。见“沧海遗珠”条。明.无名氏《运甓记》第七出:“二位,你壁竖风裁,盖世真儒卧草来。分明是珠沈(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
珠遗沧海
zhū yí cāng hǎi
即“沧海遗珠”。见“沧海遗珠”条。宋.秦观〈贺钱学士启〉:“卓尔珠遗于沧海,申之以闻见之洽,重之以探讨之精。”
宋.李季可〈松窗百说跋〉:“所惜出之稍晚,未经《四库全书》采录,俾藏之天府,垂示无穷,不无珠遗沧海之慨尔。”
遗珠沧海
yí zhū cāng hǎi
即“沧海遗珠”。见“沧海遗珠”条。清.查慎行〈岁寒杂感〉诗一○首之九:“稊米太仓虽见录,遗珠沧海讵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