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也作“意简言赅”。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我们作文应该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
“言简意赅”原作“词简意备”,见于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义理》。张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服膺《易》、《礼》、《中庸》、孔孟之学,世称横渠先生。《张子全书》是集结其所有著作的总称。其〈义理〉一篇中说明:人只要清楚明白心中所要坚守的正道,就不会被典籍载记所迷惑,即使孔孟的言论有纷杂错乱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的掌握其意旨,不必经过太多思索就能改动纷错的言辞,并删除冗杂的文字,使得文辞变得简洁扼要而意思却很完备。后来“言简意赅”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词简意备”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辞简单而意思完备。
语言虽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
言辞简练,意思义完备。《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陈奂传》:“奂尝言大毛公诂训传言简意赅,遂殚精竭虑,专攻毛传。”如:“先生这几句话言简意赅,真是令人佩服。”近要言不烦反长篇大论
言简意赅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凡文章、言语说的简要,而意义却明确无疑的,可用此语形容。
赅,兼备。“言简意赅”指言辞简单而意思完备。语本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义理》。
“要言不烦”
赅,不能写作“骇”或“该”。
(一)“言简意赅”和“要言不烦”;都形容说话和写文章很扼要;但“言简意赅”偏重在“意骇”;即意思完备;应包括的内容都包括了;“要言不烦”偏重在“不烦”;即重要的语言不烦琐;不罗嗦。(二)“言简意赅”和“一针见血”;都有“语言简短明确”的意思。但“言简意赅”重在意思完备;“一针见血”重在指出要害。(三)“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都含有“语言简洁”的意思。但“言简意少”中的“意少”表示思想内容缺乏;“言简意赅”中的“意赅”表示内容充实。
锄去:除去。
备:完备。
“言简意赅”及“要言不烦”都有言辞精要的意思。
“言简意赅”侧重于简明完备义;“要言不烦”则侧重于简明切要义。
言简意赅 | 要言不烦 | 例句 |
---|---|---|
○ | ㄨ | 这个道理如此复杂,他竟然可以∼,确实是不容易。 |
ㄨ | ○ | 讲电话时请∼,节省通话时间。 |
《官场维新记》第一六回:“袁伯珍这一席话,可谓现身说法,把近日官场中人所有不传之秘(秘),都直揭出来,而且说得言简意赅,把编小说的有余不尽之意,都被他一气说完,弄得从此搁笔,不能再说下去了。”
言简意深
yán jiǎn yì shēn
言词简洁意思深远。见“言简意赅”条。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陆放翁诗》:“抑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言简意该
yán jiǎn yì gāi
即“言简意赅”。见“言简意赅”条。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一二.消夏湾》:“余初来语言文字亦不相通,承其指授,由渐精晓,深叹古人言简而意该,为不可及也。”
清.崔述《读风偶识》卷一:“诵《诗三百》以及兴观群怨,〈周南〉、〈召南〉等章,莫不言?(简)意该,义深词洁。”
言简意足
yán jiǎn yì zú
犹“言简意赅”。见“言简意赅”条。明.徐光启《徐光启集.卷二.序跋.适志斋稿序》:“大都言简意足,能以真率少许胜人多多许。”
词简意备
cí jiǎn yì bèi
即“言简意赅”。见“言简意赅”条。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义理》:“己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须不思而改之,复锄去其繁,使词简而意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