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
汉 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
①《成语辞海》 ②《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 ③《汉语成语大辞典》 ④《中国成语大辞典》 ⑤《商务成语大词典》 ⑥《远流活用成语辞典》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民间的舆论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解释】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民间的舆论 东汉时期,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他们霸占良田与民宅,搜刮民脂民膏。张衡写《西京赋》来讽谏东汉的统治阶级,其中讲到西汉丞相公孙贺的儿子贪污军饷,公孙贺则抓捕逃犯朱安世来为儿子顶罪,对此,人们街谈巷议纷纷批评与指责
“街谈巷议”即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说议论,此语较早见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西京”指的是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西京赋〉即以长安为题材,描写京城气势万千的地理环境、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社会中各色人物的生活,也揭露了王公贵族的奢侈和腐败。提及辩士形象时,文中有段话:“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约略想见一群伶牙俐齿的辩士,就驻足在五陵街头,高谈阔论种种风流人物的兴衰起落,并褒贬品评其善恶得失。后来“街谈巷议”被用来指大街小巷中的谈说议论,而且一般用于指称民间的舆论,如: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序〉文中提到一句俗谚:“街谈巷议,倏有裨于王化。”就是说一般民间的舆论有助于君王的施政。
在大街小巷里的交谈和议论
把谣言只当作街谈巷议而置若罔闻
大街小巷中的议论、传言。《文选.张衡.西京赋》:“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老残游记.第二回》:“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也作“里谈巷议”、“街头巷语”、“街谈巷说”、“街谈巷语”。
街谈 : 1.见"街谈巷议"。2.街谈巷议者,指平民百姓。
巷议 : 1.于里巷中议论是非。
大街小巷中的谈说议论。
语出汉.张衡〈西京赋〉。
△“擘肌分理”
巷,不能写作“港”;议,不能写作“义”。
典故或见于《汉书.卷三○.艺文志》。
五县:即“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帝王陵寝所在的县。皆位于长安,为当时豪侠巨富聚集的地方。
弹射臧否:指摘出他人的善恶得失。弹射,指摘。臧否,音ㄗㄤ ㄆㄧˇ,善恶得失。
毫厘: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擘肌分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密。见“擘肌分理”。
汉.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源)
《晋书.卷五三.愍怀太子列传》:“明公素事贾后,街谈巷议,皆以公为贾氏之党。”
《艺文类聚.卷五○.职官部六.尹》引南朝梁.邵陵王〈让丹阳尹初表〉:“审己循涯,自知莫可;街谈巷议,尤见不胜。”
唐.刘知几《史通.卷五.采撰》:“故作者恶道听涂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
唐.范摅〈云溪友议序〉:“谚云:『街谈巷议,倏有裨于王化。』野老之言,圣人采择。”
《老残游记》第二回:“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
巷语街谈
xiàng yǔ jiē tán
即“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金.元好问〈杨焕然生子〉诗四首之二:“人家欢喜是生儿,巷语街谈总入诗。”
巷议街谈
xiàng yì jiē tán
即“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宋.钱易《南部新书.丙集》:“神龙初,洛水涨。宋务先上疏曰:『巷议街谈,共呼坊门为宰相,为节宣风雨,燮调阴阳。』”
街谈巷语
jiē tán xiàng yǔ
即“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汉书.卷三○.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二.东宫劝读录.陆宣公奏议.乞不杀窦参及免簿录庄宅三状》:“献纳论思,安用此物哉!意其所陈,非街谈巷语之鄙事,则说谄面谀之巧言也。”
街谈巷说
jiē tán xiàng shuō
即“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曹植〈与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着词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街谈巷谚
jiē tán xiàng yàn
犹“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松相公好理学》:“公于召见时,凡民间隐情,街谈巷谚,无不率口而出,毫无隐忌,故人多尼之。”
街谭巷议
jiē tán xiàng yì
谭,同“谈”。“街谭巷议”即“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清.龚自珍〈对策〉:“不农者,亦无街谭巷议,以转移执事为常业者也。”
里谈巷议
lǐ tán xiàng yì
犹“街谈巷议”。见“街谈巷议”条。宋.曾敏行《独醒杂志.附录》:“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杂家,里谈巷议,无不记览。”